二、王权与教廷的互助与合作 约翰的献国称臣,很容易让人想到“丧权辱国”四个字,而且还是主动登门式的。然而分析当时的形势可以发现,约翰通过臣服教皇不但短期内改变了自己的被动局面,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也从教皇的支持中获益不菲。有史家称之为“一箭双雕”:使国内和国外的敌人同时丧失了合法性根基。(34) 1213年,约翰内外交困,国内北方贵族反叛,但更紧迫的是与法国的一场恶战一触即发。5月10日,法王菲力二世已经组建好的一支据称有1700艘战船的军队在英吉利海峡对岸集结待命,而约翰也组织了号称6万人的大军开到多佛备战。而大战的推动者之一正是教皇。因为多年来的各种威胁与惩罚都不能使约翰屈服,英诺森三世便假手法国来打击约翰。他向菲力二世许诺,如果能夺取英格兰,将把这个王国转让给他作为永久财产,并免除他的一切罪过。这使一直觊觎英格兰的法王终于得到合法的借口,马上行动起来。不过学者们一般认为,教皇不可能真正希望菲力二世合并英法,法王不过是被利用来压服约翰而已。(35) 正在双方陈兵两岸、剑拔弩张的时刻,教皇派出特使潘多夫到英格兰进行谈判。一种说法是潘多夫表面宣称要联络英国贵族与菲力二世合作对付约翰,因而说服菲力暂缓渡海,但到达英格兰后他先找到了约翰。但罗杰的编年史称潘多夫是在圣殿骑士团人员的牵线之下由约翰邀请到英格兰的。(36)谈判的过程我们不得而知,但不到两天后,约翰便献上了王国和第一批贡金。特使返回法国告诉菲力二世约翰已在教皇的保护之下,菲力暴怒不已,但也不得不暂停其攻打英格兰的计划。(37)随后教皇宣布英格兰的反叛贵族行为非法,兰顿返回英格兰后,在主持的调停下,北方贵族也于当年11月1日同意与国王和解。(38) 在接下来的两年中,约翰又成功地把自己引入绝境。先是倾全国之力组织起也许是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宏大的反法同盟战争,并在1214年7月迎来布汶之战的惨败。然后在国内贵族群起而攻下节节败退,被迫于1215年6月15日来到拉尼米德草地签署了《大宪章》。在此期间,教皇几乎成为唯一可以带给约翰温暖的港湾,而教皇插手的重要理由之一便是保护其封臣约翰以及罗马教廷的封建领地英格兰王国。 1214年8月,英诺森三世促成法王与刚刚在布汶之战中惨败的约翰达成停战协定,使他得以从外患中暂时脱身。(39)1215年,当约翰与英格兰教俗贵族矛盾日益激化的时候,教皇不断下令支持约翰。3月19日,英诺森致信英国世俗贵族,严厉谴责他们反叛其“最亲爱的主内之子”约翰的行径,并以教廷的权威宣布所有针对约翰王的联盟和计划都须放弃,违者处以绝罚。(40)同天教皇致信坎特伯雷大主教兰顿,对他支持反叛者的行为表示震惊,并要求立即改正。(41)4月1日,英诺森要求英格兰贵族马上向约翰支付拖欠的代役金。(42) 同时,约翰在与贵族代表的谈判中也不忘搬出教皇为自己做后盾。5月1日,约翰提出双方各自指定四名人选组成八人仲裁团,但坚持自己的“领主”英诺森三世对八人仲裁团的任何决议拥有否决权。这直接导致贵族认为约翰缺乏谈判的诚意。(43)5月29日约翰致信教皇,申诉兰顿为首的教会并未按教皇的命令支持自己,反而逼迫他接受贵族的条件。该信7月初寄达罗马,英诺森三世于7月7日向英格兰教会发出一封措辞严厉的函件表达了其“震惊与愤怒”。因为对于现在以“领主权(racione dominii)”附属于罗马教会的英格兰王国,兰顿等人不但没有给予帮助,反而成为破坏者的同谋。“看看这些主教们是怎么保卫罗马教会的财产(patrimonium ecclesie Romane)的!”(44) 签署《大宪章》的消息传到罗马之后,英诺森三世于8月24日再次发出两封长信,严厉谴责英格兰贵族的反叛。在致“见信的所有虔诚基督徒”的信中,教皇强调约翰已经通过加盖“金玺(aureabulla)”的特许(45)把英格兰奉献给罗马教廷。在受到贵族逼迫认可改革条款时,约翰也提出因为英格兰王国的领主权在罗马教廷,所以他不能也不应在没有教皇许可之下答应做出任何改变,他请求大主教和主教保护罗马教会的权利,但都被拒绝,最终不得不接受贵族提出的“不但无耻、不得体(vilem et turpem),而且非法、不公正(illicitam et iniquam)”的条件。教皇最后宣布彻底反对和谴责他们的协议,有关的特许状(指《大宪章》)无效和非法,国王如果遵守它,或是贵族敢于逼迫国王遵守它,都将被处以绝罚。(46)而在致英国世俗贵族的信中,教皇强调,在逼迫约翰王签署妥协协议的行动中,贵族们既当法官又当执行人,其行为违背了英格兰的法律和习惯。而且根据“领主权”,这类争讼的裁决权应当属于教皇。因此,不管达成什么协议,都是贵族以“暴力和恐吓”诱使约翰接受的,因而应当宣布无效,并补偿国王和其人民的损失。(47)当约翰宣布《大宪章》无效并导致内战爆发后,教皇又发布命令,将所有反叛约翰的贵族和其支持者逐出教门,并号召所有人起来支持约翰,对抗反叛贵族,称这样的行为可以等同于参加十字军。(48) 臣服罗马教廷之后,约翰王当然也做出了巨大的让步。除了上述的大量金钱付出,还有各种权利让与。如1214年,约翰向英国教会颁发特许状,承认其选举教职的权利不受包括国王在内的任何人侵犯,并且答应英国主教们向他提出的所有要求。(49) 约翰王向教皇与英国教会的屈服开启了教廷、国王和英国教会三者之间关系的新阶段,但他本人很快就“功成身退”了,这一新格局的后果深刻地体现在其子亨利三世在位的半个多世纪中,其影响更是远及14世纪中叶。罗马教廷成为英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强大而几乎无处不在的势力。它与王权既有亲密合作,又有激烈的利益冲突,英国教会夹处二者之间,常沦为被争夺的肥肉,但也并非完全听命于任何一方。英国王权正是在这一复杂多变的博弈当中,为加强自己的权威殚精竭虑。 年仅9岁的亨利三世于1216年10月匆忙即位。在加冕仪式上,他重申了对教皇的效忠,并宣誓将忠实地交纳每年1000马克的贡金。(50)而对于这个远未成年的封臣,教皇比对约翰王负有更大的责任,因为他要按照封建原则,担当起监护幼年封臣的义务。当然他不可能亲自履职,且英格兰当时形势危急,内战未歇,外敌压境,权力应当交给一位有威信、能作战的英国贵族,而非作为封君代表的教皇使节。所以在教皇使节格瓦罗(Gualo,或称Walo)的主导和力促之下,最终形成了威廉·马歇尔为首的摄政体制。教皇还否决了法国王子路易的王位要求,对英格兰的叛乱者发出开除教籍的威胁。失去合法性的叛乱者军心涣散,纷纷倒戈,最终在与威廉·马歇尔率领的王军作战中失败。马歇尔于1219年去世时,力主国王和王国应当托付给“上帝、教皇和教皇使节”,且当时“无外敌需逐,无内乱需平,因而无须军人摄政”(51),于是摄政权移交给了一年前重返英格兰接任教皇使节的潘多夫,并逐渐形成“三头共管”的格局。(52)随着亨利的年龄增长,教皇也逐渐按封建规则把权力归还给他。1221年潘多夫卸任后未重新任命摄政,事实上就是让即将满14岁的国王准备亲政的信号。(53)1223年4月13日,教皇洪诺留三世(Honorius III)向英格兰发出4封教谕,对刚刚年满15岁的亨利三世的权力收回做出安排。根据教谕,亨利将“自由而不受限制地处理其王国的事务,不设障碍地收回在贵族手中监护的王田和城堡”,“没有国王本人的同意不得使用大御玺”。(54)这些安排使亨利三世实现了“部分成年”,也为他两年后的彻底亲政铺平了道路。 亲政后的亨利三世是认可教皇的封君地位的。据马修·巴黎的记载,1237年的一次御前会议上,亨利的弟弟康沃尔伯爵理查指责亨利“彻底地听命于罗马教廷的意志,受教皇使节的摆布;还宣称如果没有教皇或其使节的同意,他不能对任何公私事务做出决断,这样才称得上是教皇的封臣,而不是国王”(55)。这样的攻击也许有世俗贵族从自己利益出发而夸大的成分,但考察当时亨利三世的实际行动,也不得不承认这并非完全凭空捏造。在缴纳税款方面,亨利绝对是模范封臣。亨利三世曾在1236年就应向教廷缴纳的1000马克贡金这样写道:“我们已经习惯于向教皇缴纳贡金,以教会的名义,通过持有教皇证明的使节征收。”在王室收支档案中留下的有关令状证实了他的说法。据伦特的考察,从1219年到1261年,有一半以上的年份每年都有一份令状敦促官吏向教廷缴纳贡金,其中绝大多数是直接交给教皇的税收官,仅有两年没有指明付款对象,两年由圣殿骑士团代收,两年由意大利银行家代收。(56) 贡金缴纳是教廷与英国关系的一个特殊的纽带。这一点从征税官的权力安排可见一斑。作为基督教世界的一部分,当时英国要向教廷缴纳各种税款,教廷委派的征税官一般可以一并征收。其他教皇领地的收税官都是间歇性地前往,但在英格兰,从教皇洪诺留三世开始,教皇的收税官就一直派驻当地。而且,对于由约翰献土而形成的贡金(tribute),征税官每次都要在得到教皇的特别授权后才进行追缴。(57)每次的缴款方式和收款途径也各不相同。教皇还多次任命了专门的贡金征收官到英格兰。(58)这不仅是双方在财政往来上的特别之处,也是英格兰作为教廷封地这一特殊身份的一个表现。 作为教廷封地,英格兰对教廷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贡金缴纳方面。在亨利三世时代,罗马教廷把大量意大利人安插到英国担任教职,其中不经选举直接由教皇委任为英国主教的就有6人。(59)有很多意大利人根本不到英格兰就职,成为英国教会供养的寄生虫。收入方面,1253年,教廷的反抗者说教皇一年从英格兰至少得到5万马克的收入。教皇英诺森四世反驳说事实上只有8000马克左右,这个数字相当于英格兰和威尔士教会一年税收的百分之五,也是相当庞大的数额。(60) 在教廷的辅助下,亨利三世终其一朝都不遗余力地树立自己的神权形象。马修·巴黎记载了1247年亨利虔诚地、大张旗鼓地迎奉来自圣地耶路撒冷的耶酥“圣血”的轶事。虽然当时人们对圣血的真实性纷纷表示怀疑,但这一级别的圣物能够到达英格兰,与教廷的支持是分不开的。(61)在教职授任方面,亨利三世在教廷的支持下不断地将国王内府的官员以及国王的亲戚安插到重要的、收入丰硕的教会职位上。 总观约翰献土到亨利三世时代的英国国王与罗马教廷,这种封建臣属关系可以说是使双方都大受其益的。教皇更深地介入英国事务,无论在权力层面还是财政方面的收获都十分可观。而约翰和亨利三世也利用教廷的支持稳定或扩展自己的权威。至于最后两位国王都结局惨淡,不是因为这种关系不够紧密,相反,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国王过分依赖这种关系的结果。比如亨利三世与教廷的合作,特别是染指西西里王位的争夺,带来大量的财政负担,就被称为将英国“投入由罗马教廷和英国国王所构成的石磨之中”(62)。亲教皇的政策使英格兰的大量财源外流,遭到反抗也是必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