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广东地方社会建构的明初女官形象(2)

http://www.newdu.com 2018-01-18 《中国史研究》 刘正刚 参加讨论

    二 广东士大夫建构的女官形象
    从上述黄佐关于黄惟德的记载可知,至少从弘治年间开始,有志于乡土历史撰写的广东士大夫们就开始注意到了女官的价值。这种价值,在清初屈大均所作《女官传》中有鲜明的阐述:“明兴,乃有屈美人、陈司彩之流,以才德入供内职,夙夜勤恭,为帝后所重,斯亦女流不世之遇哉!旧《广州府志》载列女中,凡得五人,予简出别为《女官传》。盖谓女之仕也,能为天子诏,后治内政而有补于君德,亦与贤士大夫相等云尔。”(27)他将以“才德”入宫的“女之仕”与“贤士大夫”相提并论,目的是突出女性职官形象,与《明史》所言“女官”一致。她们当然也就成为塑造地方形象与人文价值的宝贵资源。
    女官对地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自然也就成为地方志书写的重要内容。黄惟德早在弘治年间已被《顺德县志》收录,但该志现已散失,无从查阅。嘉靖时黄佐也认识到了女官的重要性,因此他参阅弘治《顺德县志》等文献再次为女官入传。后来因为广东行政区划的变更,黄惟德的家乡在不同时期属于不同的县,这些县都不约而同地为其立传,如万历《南海县志》卷一一《人物列传·列女》记载“女官黄惟德”(28)与黄佐的记述几乎没有差别。之后崇祯、康熙、乾隆等《南海县志》“列女传”又与万历版一致。但不同县级地方志有时会作些微改动,如顺德县是景泰三年(1452)从南海县及新会县割地所建。(29)各种版本《顺德县志》均记载黄惟德为顺德人,目前所见最早《顺德县志》为万历时叶春及所纂,其在“女官黄惟德”条中抹去了“南海人”之说。(30)女官陈二妹在万历《广东通志》记载中为番禺人,康熙《番禺县志》卷一三《列女》进一步明确为“居沙堤新塱”(31)。之后的《番禺县志》《广州府志》几乎照抄康熙版内容,只在极少数字句上有出入。陈二妹居住的沙堤大约在康熙年间被划入增城,康熙二十五年(1686)《增城县志》记载甘泉都下辖沙贝、沙村、东洲、西洲等村。(32)但直到乾隆十九年(1754)《增城县志》才首次出现“明司彩陈氏”的记载,(33)内容又与康熙《番禺县志》大致相同。乾隆《增城沙堤陈氏族谱》是广东唯一涉及女官的族谱。其谱序云:“五世少冢宰讳大震公、六世副使讳息卿公,贵叔侄归隐陈家林,卜居番禺沙村。比明中,拨沙村籍隶增城,而聚族日益盛焉。”(34)陈二妹籍贯于此明了。
    女官籍贯归属在地域上的改动看似细微,却暗示明中叶之后,广东不同政区的士大夫开始争夺历史名人的“归属”,以增加、彰显本地的人文价值,背后明显有利益的关联。这些女官的人文价值,与士大夫们对女官形象的建构不无关系。广东女官均是有才华的知识女性形象,黄惟德的才华在明嘉靖到清前期的广东地方文献中没有明确说法,直到咸丰《顺德县志》卷二八《列女八》才说她是“甘竹人,幼读书,通文词”。
    那么,明初广东其他女官的才女形象又如何?清初屈大均记载:“屈氏,番禺人,洪武二十二年以才色被选入宫,擢为美人,奉侍敬谨……当选时,实以知书有才藻,非仅容色之美……其初实以选为女官进宫。”(35)屈氏显然才色俱佳。
    番禺陈二妹入宫后,因才艺双全且出众,被宫中嫔御称为“女中君子”。万历《广东通志》卷二六记载的陈二妹完全是一位好学上进、知识广博的才女形象:
    陈氏二妹,字瑞贞,番禺仲裕女也,貌端庄,在乳不啼,脺日设物以验,则左取印右取笔,以是知其不凡。甫能言,窥父书,指教数字皆不忘。至六七龄,示以女工,过目辄晓。就女师,闻爱亲敬长之言,必反复致问。《孝经》《内则》《列女传》《女戒》诸书,莫不潜心究之。深居闺阃,足迹未尝至中门。洪武二十年诏选民间淑女入宫,分司六尚,陈与焉。入见使兼六尚事,陈善六书,晓大义,精女工,嫔嫱皆师事之,人称为“女中君子”。二十四年命为司彩,赐归省,仍给禄养其家。阃范严肃,人罕见其面,有司候馈,皆辞却之。文皇即位,以司彩熟知典故,召复原职,年四十以病终于宫。遣中使护丧归葬。(36)
    陈司彩降临人间就与众不同,满月即“左取印右取笔”,刚会说话,父亲教她读书,就能强记不忘。自幼学女红,也是过目即会。父亲专门为她聘请女师,教她潜心研读女教书。陈二妹受到的这些良好教育,为她以后在宫中施展才华创造了条件。她入宫后,因善六书、精女工,以致出现“嫔嫱皆师事之”的景象。永乐帝即位,仍在家乡省亲的陈二妹因“熟知典故”,又被再次召入宫中服役。屈大均在《女官传》中说她幼时“左手取剑,右手援笔”,七岁“就女师”读书。入宫为官,“后宫多师事之,称女君子,亦曰女太史”。她在宫中时以《内则》辅佐马皇后管理后宫,“司彩祖姑以《内则》佐高皇帝后母仪一世”。陈二妹还严守礼教,入宫之前,一直“深居闺阃”,入宫后回家省亲,也是“阃范严肃,人罕见其面”。可见,她是一位文化知识水平高且严守妇道的才女形象。永乐四年因“病终于宫,帝后为之涕泣,遣中使护丧归葬香子之山陈家林”(37)。
    女官叶氏和王氏也都是读过书的女性,她们的才华也得到了广东士大夫们的肯定,甚至将她们与明初广东名士相比肩。史书记载:
    叶女官者,番禺人,少有淑质,通《列女传》。洪武二十四年闻其孝敬,选入宫,擢为女官。
    王司彩者,郡之河南村人,永乐二年选入宫为女官。时年尚少,权妃方见宠幸,特推同辇之爱,固辞曰:“臣妾嫠妇也,安敢充下陈哉!”上重之,亦从其志。司彩有文学,能诗,盖宋昭容之流而持操过之。所作宫词至今人犹传诵,以为类唐句云。王司彩宫词:“琼花移入大明宫,旖旎浓香韵晚风。赢得君王留步辇,玉箫嘹亮月明中。”(38)
    与陈二妹读过的《孝经》《内则》《列女传》《女戒》相比,叶女官仅通《列女传》,其女官职务不明。她们在年少时所读的书主要是儒家女教书,士大夫记载她们所读书目不尽一致,屈大均说,叶女官“通《列女传》《女论语》”,并由此将广东女官与孙蕡等名流并列,“国初广东甫定,一时贤人君子若孙蕡、黄哲之流,联翩筮仕,而十余淑女与之同升诸朝,亦一时运会使然哉!”(39)孙蕡、黄哲是元末明初岭南著名文人,在广州南园结社,被后人誉为南园五先生。女官的人文价值形象于此得到凸显。
    王司彩是广东唯一一位守寡入宫的女官,入宫不久,就被明成祖宠信的权妃举荐“同辇之爱”,若因此受宠则会升入嫔御之列,但她婉拒了永乐帝的要求。屈大均评价说:“王氏以孀妇坚辞御幸,则贞节之德可嘉矣。”(40)从权妃举荐王司彩来看,女官与嫔妃来往密切。王司彩为善吹箫的权妃作《玉箫宫词》,“是时,贤妃权氏、顺妃任氏、昭仪李氏、婕妤吕氏、美人崔氏,皆朝鲜人。权尤秾粹,善吹玉箫”(41)。清初谈迁记载王司彩的宫词作于权妃死后,“永乐中,贤妃权氏……俱朝鲜国王李芳远所进。权妃秾粹,善吹玉箫,见幸。永乐八年从征,还至临城薨,谥恭献……权氏薨后,司彩王氏作宫词……盖指权妃也”(42)。康熙时朱彝尊说:“司彩王氏,南海人,宣德中女官。”(43)如此,则王司彩自永乐二年入宫直到宣德时仍在宫中服役。
    明清士人对王司彩的才德评价甚高,黄佐认为她的诗作、节操超过唐代“女学士”宋若华、宋若昭姐妹。(44)明代文人顾起纶评价她说:“宫词遒丽,亦椒庭之艳发者。”(45)屈大均说王司彩的《宫词》被“宫女恒歌之”,又评价说:“其才与上官昭容、花蕊夫人不相上下,节操则过之矣。”(46)可见,王司彩在贞操方面的表现,与陈二妹“阃范严肃”如出一辙。也就说,广东女官不仅才华出众,而且恪守妇道。
    从上述分析来看,明初广东女官都读过书。她们大多出生在元末,此时士大夫正在珠江三角洲推行读书活动。宋末元初南海区适子撰《三字经》,元代黎贞对之训诂作《三字训》,成为广东妇孺喜爱的读物。(47)明初广东《三字经》经海南又传到江南,乾隆时,经学家邵晋涵为浙江渔民赋诗:“全家生计渔舠上,识字才教记姓名。读得黎贞《三字训》,便称渔浦小书生。”自注:“《三字经》为南海黎贞所作。赵考古自琼山携归,以授村塾。”(48)赵考古即赵谦,洪武时浙东大儒。可见,元末明初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读书热是女官识字的社会背景。
    广东士大夫在建构明初女官形象时,十分关心她们与位高权重仕宦之社会关系,对女官原先的家庭则轻描淡写。以黄惟德为例,她与首辅梁储的关系就引起士大夫的极大兴趣。梁储,字叔厚,顺德人,陈献章的门徒,成化十四年(1478)会元,历经明宪宗、明孝宗、明武宗,担任过内阁首辅、武英殿大学士兼太子太保等职,权重位高,“立朝四十年,多自蔽掩,不夸其功,施德于人,不责报”(49),成为南海士大夫的领袖人物,在朝野均有相当大的影响力。(50)
    黄佐在《广东通志》中仅以梁储之母为黄惟德的侄女作简单交代。晚明以后的广东地方志多照抄黄佐的说法,直到康熙十三年(1674)刊本《顺德县志》才首次出现黄惟德与梁储之母关系的新信息,引述如下:
    黄女官名阿妹,大学士梁储母黄太夫人外祖姑也。太夫人未字时,极荷女官钟爱,太夫人德之……太夫人临终语其少子亿曰:“汝外王父母无嗣,今为之后者,家业陵替,伤哉!汝异日富贵,毋俾汝外王父母及祖姑为馁鬼,则吾可以瞑目矣。”亿后第进士,官至广西少参,致仕,追念太夫人遗命,为之立祠以祀云。(51)
    这里开篇将之前黄佐所说的梁储母亲为黄惟德侄女,模糊地表述为“外祖姑”,尤其强调梁储母因为在父家时得到过黄惟德的特别关爱,所以一直感念不忘。她在临终前,特别嘱咐小儿子梁亿日后要为无嗣的黄家及黄惟德立祠祭祀。梁亿也满足了母亲的临终嘱托。
    广东士大夫建构黄惟德的社会关系基本上围绕梁储母展开,康熙《广州府志》记载的黄惟德传有顺德、南海两说,对其与梁储母的关系也是两说并存,顺德为“外祖姑”,南海则暗示为姑,节录如下:
    女官黄阿妹,顺德大学士梁储母夫人之外祖姑也……梁夫人临终,语其少子忆……亿后第进士,官至广西少参政任,追念遗命,为之立祠以祀云。
    女官黄惟德,南海人……其侄女即少师大学士梁储母也,亦累赠至一品夫人。(52)
    编者对顺德、南海两县黄女官的记述尽管以不同名字出现,且与梁储母亲关系的说法也不一致,但实际是同一个人。编者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不愿意破坏已有的地方文化资源格局。现存康熙《广州府志》为残本,缺编纂者姓名,笔者无法了解编者两说并存的用意。
    黄惟德与梁储母的关系,还可以从梁储父母合葬墓志铭《封翰林院编修文林郎梁君合葬墓志铭》(53)中得到验证。据该碑铭记载,梁储父梁迟庵生于永乐十七年(1419),卒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享年69岁;母黄氏生于永乐十三年(1415),也卒于成化二十三年,享年73岁。夫妇俩生育6个儿子。黄惟德于宣德七年(1432)从京城回到家乡,时梁储母17岁,尚未出嫁,得到了黄惟德的亲切教导,“其祖姑有选为女官者,甚见重于宫闱。后归老于家,仪范整肃,诸姑有为莫知□妻者,治家教子井井有法。孺人幼皆亲承其教诲,故《女诫》诸书悉通大义”。可见,黄惟德晚年归家后整肃闺门,教授家中晚辈“诸姑”读书,梁储母也忝列其中。结合上述梁储母所言“汝外王父母无嗣”看,黄惟德父家均为女孩,她与梁储母应属于黄家不同的支系。两人出生时间相差58年,到底是姑侄还是祖孙关系尚无法判断,所以广东文献才会出现梁储母是黄惟德的侄女或侄孙的不同说法。
    然而,咸丰《顺德县志·梁储传》却将黄惟德与梁储母的关系直接替换为梁储本人。梁储“幼即颖悟。母之姑黄惟德通文翰,洪武中召为女官,历事宣德孙后,告归,爱而教之”(54)。其实,梁储根本不可能与黄惟德相遇,据明代史料记载,梁储卒于嘉靖六年(1527),享年77岁。(55)据此,梁储出生于景泰元年(1450),时黄惟德去世已15年之久。咸丰《顺德县志》说梁储受黄惟德亲自教诲,“初归,储方幼稚,惟德奇之,亲为教迪。其后储自筮仕迄入阁,所知朝廷掌故,闻于母族为多。储亦怜其无子,以弟亿子之。惟德既耄,每追念家世式微,以祠祀属亿”(56)。方志编者无中生有地将梁储了解朝廷掌故之功也归于黄惟德,且将梁亿为黄家立祠直接改为黄惟德的请求。从此也可判断,咸丰顺德志编者前述关于孙皇后赠图说也是出于臆测。
    笔者之所以说咸丰志对黄惟德记载是臆测,还可从该志在黄惟德传后的“按”中得到印证:“诸志自叶志外,余不为惟德立传。盖入志者,皆贞节妇女,且未知先朝彤史之有光巾帼、争辉志乘,又不能集考其事迹,缺漏宜矣。刘向传列女非尽嫠妇。今惟德历事四朝,以恭俭隆受恩遇,始终尽礼,其出处进退,视贤士夫不愧矣,故补传。”(57)叶志即叶春及的万历《顺德县志》。显然,咸丰志编者没有看到康熙十三年《顺德县志》。而万历叶志恰恰略去了黄惟德与梁储关系的内容。咸丰志修纂者为冯奉初、温承悌、梁廷枏等多位顺德名士,他们追述黄惟德与梁储有直接的联系,是为了“争辉志乘”。尽管在黄惟德传后特别注明参阅了《明史》《黄志》《五山志林》等前人著述,实际上并不尽然,如顺德罗天尺于雍正间应官府邀请参与《顺德县志》《广东通志》编纂,在此过程中私著《五山志林》“黄女官”条说:“《邑志》云:黄女官名阿妹,大学士梁储母黄太夫人外祖姑也。太夫人未字时,极荷女官钟爱。”(58)《邑志》是县志还是通志,未详,但雍正前的广东方志均记载是黄惟德与梁储母有关系而非梁储本人。上述土大夫在建构黄惟德形象时,因地域和编纂年代及编纂者身份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但无一例外都记载黄惟德与梁储家族的关系,除了要说明黄惟德有显赫的社会关系外,还从其嘱托梁亿立祠,反映其尽孝的社会形象。
    总体来说,明初广东女官在地方文献中均被形塑为才德、贞孝兼备的正面形象,对社会充满着教化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