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历史学 > 历史考据 >

中国古代历史编纂学的二重性特征(4)

http://www.newdu.com 2018-01-18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 白云 参加讨论

    四、实录与名教
    与直书与曲笔密切相关的是实录与名教。追求实录著作,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然而,从孔子的“书法不隐”到刘知幾的“直书”,再到章学诚的“史德——心术”,中国传统史学一直未能超脱“名教”的桎梏。实录与名教,也是中国古代历史编纂学二重性的重要表现。
    孔子的“书法”,从一开始就是指礼法原则,董狐书“赵盾弑其君”并非其实,真正杀晋灵公的是赵穿而非赵盾,但赵盾身为正卿,逃跑没有出境,返回又不惩罚凶手,责任难逃,故云“赵盾弑其君”。⑤班彪班固父子从历史撰述上肯定司马迁“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后汉书》卷40《班彪传》),“其文直,其事该,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卷62《司马迁传赞》)。又批评“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此其所弊也”(《汉书》卷62《司马迁传赞》)。对司马迁的评价显然是从正统、名教出发的,这即成了《汉书》编纂的指导思想。刘勰主“直归南、董”,又以“宗经”“征圣”为尺度,“尊贤隐讳”。刘知幾在《史通》中倡“直笔”,又笃信“子为父隐,直在其中”(《史通》卷7《曲笔》)。“臣子所书,君父是党,虽事乖正直,而理合名教”(《史通》卷13《惑经》)。一方面反复强调史家和史著要“审实”“故实”“摭实”“寻其实”……指责史家和史著的“失实”“不实”;另一方面又要求史学必须“激扬名教”。从而构成了刘知幾史学批评的双重原则,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章学诚“辨心术以议史德”,强调良史编纂史书当“尽其天而不益以人”。又云“名教中之罪人,天理所诛”,“言婉多风,皆不背于名教”(《文史通义校注》卷3内篇三《史德》),也未走出“名教”的束缚。可见,“‘名教’观念在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发展中有深厚的根源和长久的影响,以致成为史学批评难以逾越的藩篱……这是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局限,也是中国古代史学批评之理论发展的障碍。”[5](P40-41)
    名教思想在古代史书编纂中的重要表现,是以六经之是非为是非,以圣人之是非为准则,即把“六经”和“圣人准则”看成编纂史书的指导思想和评论史著的标准。如班彪班固父子对司马迁《史记》“文直事该”的肯定和“是非颇缪于圣人”的批评,就充分体现了“实录与名教”的思想,即编纂史书有两个标准,一是如实地反映历史,二是要符合圣人之义。
    荀悦以“抑百家,崇圣典”作为修史的指导思想,他引“春秋之义”为据,反对汉景帝封匈奴降臣,曰:“《春秋》之义,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若以利害由之,则以功封。其逋逃之臣,赏有差等,可无列土矣。”(《汉纪》卷9《汉景帝纪》)引儒家“正己正人”之义为据,评论“治道”曰:“夫要道之本,正己而已矣。平直真实者,正之主也。故德必核其真,然后授其位。”(《汉纪》卷2《元帝纪》)他引《尚书》为据,批评汉高祖“白马之盟”,“高皇帝刑百马而盟曰:‘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不如约者,当天下共击之。’是教下犯上而兴兵乱之阶也;若后人不行,是盟约不行也。《书》曰:‘法惟下行,不惟上行。’若以为典,未可通也”(《汉纪》卷9《汉景帝纪》)。
    范晔作《后汉书》,总是以儒家伦理为基本尺度,总结历史得失、评论人物功过,认为国家之兴盛、统治之长久无不与儒教风化、儒士德行息息相关。所谓“自光武中兴以后,干戈稍戢,专事经学,自是其风世笃焉……故人识君臣父子之纲,家知违邪归正之路”(《后汉书》卷79《儒林列传论》)。儒学盛行,故东汉所以兴也。范晔《后汉书》的“序”“论”“赞”中大量援引儒家经典来评论历史人物。如:《安帝纪论》引《尚书》“唯家之索”批评其在位时邓后专权;《寇恂传论》引《左传》“喜怒以类者鲜矣”称赞寇恂“喜而不比,怒而思难”,引《论语》“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称赞寇恂也具有这种品质;《周章传论》引《论语》《公羊传》《诗经》《尚书》《孟子》等书之语,批评周章密谋废安帝、诛邓骘兄弟及邓众等宦官、废邓太后、另立平原王刘胜等。
    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篇中提出:“是立义选言,宜依经以树则;劝戒与夺,必附圣以居宗。然后诠评昭整,苟滥不作矣。”以“依经”“附圣”作为撰史的原则、态度和史学评论的标准,即把圣人和经典视为史官的最高价值标准,因此认为《汉书》是“宗经矩圣之典”。他撰写《文心雕龙》的目的,即在于“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文心雕龙·序志第五十》)。充分体现了正统思想、名教观念。
    裴松之注《三国志》,一面倡导和实践直书其事的基本原则和精神,一面又本《春秋》之义,隐恶讳过。他曾说:“臣松之以为,《春秋》之义,内大恶讳,小恶不书。文帝之不立甑后,及加杀害,事有明审,魏史若以为大恶邪,则宜隐而不言;若谓小恶邪,则不应假为之辞。”(《三国志》卷5《魏书五·后妃传注》)这实有悖直书其事的精神的,是其名教思想的反映。
    欧阳修与宋祁撰成《新唐书》,又独撰《五代史记》(《新五代史》),不仅“二书‘本纪’法严而词约,多取《春秋》遗意”(《欧阳修全集》附录卷3,第2713页),其他各部分也借鉴了《春秋》的做法,行文上师法《春秋》,崇尚简净;褒贬上仿效《春秋》,重视义例。
    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上起战国,下终五代,“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47“资治通鉴提要”),其指导思想便是“《春秋》之意”,著名通鉴学专家张煦侯认为:“欲观《通鉴》史学,当区分五事言之:一曰《春秋》之意;二曰《左传》之法,三曰儒家之宗旨;四曰本朝之背景;五曰著者之特见。”[9](175)
    朱熹认为“孔子修六经,要为万世标准”,朱熹历史编纂学思想的核心是“义理为重”,强调“先经后史”的治史准则和方法、“辨明正统”的编纂原则、“道本文未”“文道统一”的史文表述等,都鲜明地体现出名教观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