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玉时阶: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中的去“碎片化”《广西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路径新探》书评(2)

http://www.newdu.com 2018-04-12 中国社会科学网 玉时阶 参加讨论

    二、对“原生态”的思考——一语中的:虚假的“真实”
    我们强调,要尽量保证传统文化的“原生态”,平日里的在各大媒体上也充斥着无数的“原生态”——原生态歌声、原生态旅游、原生态歌舞……甚至有所谓的原生态食物、原生态写作。
    但是,何谓“原生态”,这是一个我们必须理清楚的问题。在大众的理解里,“原生态文化”意味着一些较少被现代文化冲击,保留有较多原始民风、生活习俗的文化。有一些学者认为,“原生态文化”指的是某一个族群或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文化初始形态,或指某些现代才被外界所知晓的文化形态。它既包括了思想、文化产品、社会习俗,也包括有形成果。
    按理来说,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保护,就需要对其“原生态”的本真性进行保护。而作者在文中直截了当地提出,部分地区所谓的“创新”,其实是对文化进行过度篡改,并没有真正尊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原生态”特点。
    也就是说,很多时候,“原生态”文化是一种虚假的“真实”,这也是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开发中存在的一个极为常见的问题。因为,当一个作为日常生活习俗的传统文化被作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进行开发保护时,事实上,它已经脱离了原来的生存语境,进入一种生产、加工、重新构建的产业过程。这使得传统村落文化不断地脱离日常生活。
    这其中有两个方面。
    一是原生态文化之所以存在,就在于它相对独立、封闭的文化发展圈,但一旦把它拉进经济发展的视野里,供所有人来体验消费,它的封闭性实际上已经被打破。更为严重的是,为了迎合社会发展,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很多地方会对传统村落文化进行大幅度地“篡改”。比如,贵州侗族的萨玛依节原本是群众心中极为神圣的节日,但为了发展旅游业,在当地政府的要求下,当地居民曾被迫在一年内过了四个萨玛依节。
    二是部分地方政府的过度干涉,使得原生态文化更具有表演性质,而非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存在。政府的干涉,无非两个目的,一个是推广文化品牌,一个是取得经济利益。在这种情形下,传统文化成为了一种任意包装的产品。比如强行将传统歌舞改造成表演性质的歌舞,并且改在旅游黄金周;把传统服饰加入时代元素,完全改头换面,过分迎合旅客的口味。这样很容易使传统村落文化走形、变味。
    近年来,随着“原生态”缺失问题愈演愈烈,许多学者开始思考现代发展中的“真实性”问题。为何在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开发保护过程中,我们是如此地追求真实性?难道这仅仅只是一种美好而不实际的愿望吗?
    不是这样的。那些掺杂了太多虚假因素、被创造出来作为消费的文化空有虚假繁荣的外表,并没有真正茁壮的生命力。这样的例子并不在少数。很多民族地区传统村落,建立专门的学习培训基地,到处宣传吆喝,期待群众的参与,但群众们并不买单。这不仅因为年轻人外出务工,也因为政府组织下所宣扬的传统村落文化其实已经面目全非,甚至是群众所不认识的“传统村落文化”。只有抓住其核心的真实性和真正表达,才有可能让传统村落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经历岁月的洗礼。
    事实上,我们现在所讨论的“原生态文化”,也只不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必须承认,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文化,盲目地追求“不变才是真实”是极其危险的,毕竟人类社会文明的演进就存在于这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之中。但为了追求噱头和效益盲目地篡改、消费传统村落文化,那便是一种危险的行为了,它从根本上把文化拨离了生活的土壤,只为了迎合他人对传统村落文化的刻板印象,这样的文化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走向消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