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玉时阶: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中的去“碎片化”《广西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路径新探》书评(3)

http://www.newdu.com 2018-04-12 中国社会科学网 玉时阶 参加讨论

    三、非遗保护的“碎片化”现象——意义深刻,彰显大情怀
    面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中因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往往导致保护工作的“碎片化”现象,作者表达了自己的担忧——许多人在不能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内涵与本质的情况下,接受了经过广泛推广的“文化”,这不过是一种文化碎片,其内涵已被消磨,其精神价值已经走样,最终剩下的,只是一个不知所谓的符号。
    碎片化其实是工业和后工业时代所影射出来的一个特征,随着工业文明不断深入,发展不断深化,基于农耕文明的许多传统文化面临着危机。在这个大背景下,对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便难以避免地存在“碎片化”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担忧的问题。
    这种担忧,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缺乏系统性,只保护开发其中某个部分。比如,因为申请了世界级文化遗产而逐渐为人所知的花山岩壁画。诚然,现今对花山的保护很重视,但值得注意的是,花山壁画其实投射出的是整个左江流域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在对花山岩壁画进行保护的过程中,也需要对当地的其他传统文化,比如传统歌舞和铜鼓制造技艺等联合起来,串成线,整片、系统地保护,这样才有可能体现一个地方真正的文化精神。
    第二,脱离文化生存语境,化身表演。比如,在对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依饭节进行保护开发的时候,政府采取将其传统舞蹈、音乐搬上舞台的形式,并展开了声势浩大的“仫佬族依饭文化节”活动。但依饭节作为罗城的传统节日,其存在的意义是群众自发地发自内心的一种对丰收的庆祝和感恩。这种形式化的保护,实际上脱离了文化的生存土壤,只让人看到了歌舞表演,而无法体会到那种发至内心的情感。
    第三,保护主体没有足够的耐心去了解与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形态相关的内涵与精神。在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调查和研究中,调查人按照表格填写名称、流传地域、濒危情况、传承人情况、保护设想等内容,结果是上级领导来视察,到处走访一圈便打道回府。学者们算是比较深入进行调研的了,调查之后回去也会发表内容丰富的论文,比如调查绣球,在文中仔细地描述绣球的来源、流派、工艺制作等等,没有在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上发挥直接作用。这些做法更多的是只是建立在表面上,难以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再者,经济效益时常是衡量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条件,这种只看产出的做法,实际上也掩埋了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背后的意义所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