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图版见其书第91-156页,释文考释见其书第241-285页。此篇简文的整理者是李零先生。本文所引《曹沫之陈》简文皆出自此书。 ②曹沫(或者曹刿)是春秋前期鲁庄公的重要谋臣。曹沫与曹刿虽然是一人异名,但典籍中所称曹刿与曹沫还是有区别的。曹沫是以“执匕首劫齐桓公”而出名的刺客,而曹刿是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战争理论出名的军事家。李零先生说“曹沫(曹刿)既当过刺客,同时也是一位军事家。”(《为什么说曹刿和曹沫是同一人》,《读书》2004年第9期。)笔者认为典籍记载的差异是曹沫(曹刿)“形象”与“史实”从口述史到文本传记转变的结果。参见拙作《从口述史到文本传记——以“曹刿—曹沫”为考察对象》(《史学史研究》2007年第3期)。 ③见李零先生《曹沫之陈》释文说明,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第241页;田旭东:《失传已久的鲁兵书——〈曹沫之陈〉》,《华学》第8辑,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6年,第155-160页。 ④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861页。 ⑤春秋前期的鲁国虽然有一定的军事实力,能够与齐国相抗衡,但是在军事上一般以防御为主,典型的例子就是《左传》记载的鲁庄公之父鲁桓公对“疆吏”的一段话。桓公十七年,齐人入侵鲁国的疆域,疆吏来告。鲁桓公说:“疆埸之事,慎守其一,而备其不虞。姑尽所备焉。事至而战,又何谒焉?”“疆埸之事,慎守其一”,意思是说边境上的事,原则上只要守住自己这一边的边境就可以了。春秋时期,诸侯纷争不已,齐强鲁弱的局面逐渐形成,鲁国一贯的战略就是守土的防御战略。当然,在守住疆土的前提下,也要“备其不虞”,要时刻警惕,积极准备。一旦疆土受侵,就要“事至而战”,坚决打击来犯之敌。鲁桓公的积极防御之策不失为春秋时期中小国家保全自身的正确策略。 ⑥《曹沫之陈》全篇有9处“臣闻之”,可以说曹沫的重要的言论都是以“臣闻之”的形式阐发的。而《国语》所载当时的卿大夫也是经常以“臣闻之”的形式阐发重要观点,据统计,《国语》共有23处“臣闻之”,其中《鲁语》有3处。 ⑦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第880-881页。 ⑧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第292-293页。 ⑨徐勇:《尉缭子浅说》,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第53页。 ⑩徐勇:《尉缭子浅说》,第53页。 (11)田旭东:《司马法浅说》,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第76页。 (12)此句简本作“民弗诡也”,十一家本作“而不畏危”,参见《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3页。 (13)郭化若:《孙子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78页。 (14)徐勇:《尉缭子浅说》,第53页。 (15)陈剑:《上博竹书〈曹沫之陈〉新编释文(稿)》,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chenjian001.htm,2005年2月12日。 (16)高佑仁:《〈曹沫之陈〉“君必不已则由其本乎”释读》,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chenjian003.htm,2005年9月19日。 (17)关于简文“三教”,除了就简文本身来讨论以外,似亦可从简文之外来考虑。春秋时期的卓识之士往往从夏商周三代治术之别来议论三代政治得失,如《礼记·表记》谓“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汉代纬书《元命包》由此而发挥,说道:“三王有失,故立三教以相变。夏人之立教以忠,其失野,故救野莫若敬。殷人之立教以敬,其失鬼,救鬼莫若文。周人之立教以文,其失荡,故救荡莫若忠。如此循环,周则复始,穷则相承,此亦三王之道,故三代不同也。”(孔颖达:《礼记正义》卷54,《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42页。)这里所说的“三教”实指夏代的“忠”之教、商代的“敬”之教、周代的“文”之教。简文“阵”,意犹战争。战争是忠、敬、文三教之后不能奏效时方采取的手段,故简文称其“三教之末”。古代文献中屡有“五教”之说,指父子兄弟间的伦理关系,简文此处所说的“三教”与其有较大距离。三教之说不见于春秋时代的文献,《元命包》的三教说尚不知其来源,故附记于此,以俟来日。 (18)陈剑:《上博竹书〈曹沫之陈〉新编释文(稿)》,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chenjian001.htm,2005年2月12日。 (19)高佑仁:《〈曹沫之阵〉校读九则》,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5/gaoyouren004.htm,2005年11月13日。 (20)李硕之、王式金:《吴子浅说》,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第80页。 (21)李硕之、王式金:《吴子浅说》,第58页。 (22)李硕之、王式金:《吴子浅说》,第80页。 (23)徐勇:《尉缭子浅说》,第138页。 (24)孔德骐:《六韬浅说》,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第184页。 (25)李硕之、王式金:《吴子浅说》,第79页。 (26)简文“其食足以食之,其兵足以利之,其城固足以扞之”,与《论语·颜渊》篇所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内容很相似。《曹沫之陈》的简文是回答“善守者悉如”的问题,《论语·颜渊》的内容是回答“问政”的问题,突出的是“民信”的重要性,《曹沫之陈》没有这一点,只是指出守城所需要的物质基础,下一句“上下和且辑”才是强调上下齐心,团结一致。 (27)田旭东:《司马法浅说》,第48页。 (28)《论语·学而》,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页。 (29)单育辰:《从战国简〈曹沫之陈〉再谈今本〈吴子〉〈慎子〉的真伪》,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409,2006年8月30日。 (30)孟蓬生:《上博竹书(四)间诂》,http://www.bamboosilk.org/admin3/2005/mengpengsheng001.htm,2005年2月15日。 (31)高佑仁:《〈曹沫之阵〉校读九则》,http://www.bamboosilk.org/admin3/2005/gaoyouren004.htm,2005年11月13日。 (32)陈斯鹏:《简帛文献与文学考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1页。 (33)田旭东:《司马法浅说》,第77页。 (3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第1016页。 (35)《国语·晋语八》,《国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48页。 (36)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第1212页。 (37)相关简的编联参见拙作《上博简〈曹沫之陈〉疏证与研究》,台北:台湾书房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第82-84页。 (38)分别见于《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202、1478、2054页。 (39)缪文远:《战国策新校注》(修订本),成都:巴蜀书社,1998年,第13页。 (40)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49页。 (41)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年,第1476页。 (42)孙希旦:《礼记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763页。 (4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第61页。 (44)相关简的编联参见拙作《上博简〈曹沫之陈〉疏证与研究》,第76页。 (4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修订本),第105页。 (46)“纪”做纲纪、纲领、总要讲,古籍中常见,如《老子》第14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文子·微明》:“故随时而不成,无更其刑,顺时而不成,无更其理,时将复起,是谓道纪。” (48)李零:《吴孙子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30页。 (49)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380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