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都咸阳象天模式与方法分析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文将从“中心相对,四方相应”的抽象模式出发,挖掘和整合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中的线索,对秦都咸阳象天而设的具体规划布局手法进行推测与分析。研究中的具体天文知识以《史记·天官书》为主要来源,它是秦汉时期皇家天文机构所掌握的天文知识的集中的体现,(49)并参考《吕氏春秋》、《淮南子》、《晋书·天文志》等相关文献。《史记·天官书》中将浑天星象划分五区,即所谓五宫:中宫是“紫微大帝”及其子属、正妃与藩臣所居,也就是斗极居中的位置,东宫苍龙,南宫朱鸟,西宫白虎,北宫玄武,分别包括了分布在四个方位的二十八星宿。 以“中心相对,四方相应”为基本线索,考察文献记载与考古成果,将秦都咸阳中心区域与东西南北四方的各项人居建设以空间位置关系为标准,分别与五宫星象进行比照,并以建筑功能与星象的象征意义相比照作为辅证。可以发现,秦都咸阳以极庙为中心,象征天极,区域中一系列宫室、苑囿、陵寝环列于周,象征东南西北四宫,形成了中心明确、秩序井然、气势宏大的区域性都城。 1,以极庙象征天极,确立地区中心 在天空的星象中,居中者为中宫天极,是整个天象结构的中心。在秦都咸阳的规划布局中,以始皇的生祠——极庙象征天极,确立了整个地区空间的中心。 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于渭南修建极庙,这是始皇生前为自己修建的生祠,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奉其为“帝者祖庙”。(50)极庙象征天极是《史记》明载的,“已更命信宫为极庙,以象天极”;(51)关于天极的性质和地位,《史记·天官书》载:“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52)可见天极居于中心,为众星所环绕,在天空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这也与始皇所筑之极庙的地位是相应的,这是始皇的生祠,是帝都咸阳的中心。天极并非是指一颗星,而是代指中宫(又名紫宫),极庙周边在诸侯国时代已有章台、兴乐等宫,还有秦诸宗庙,这些都是渭南具有重要地位的建筑,它们将极庙环绕于中,共同组成象征中宫天极的宫殿群。其中极庙自当象征帝星,章台与兴乐二宫,环护极庙于左右,恰与匡衡十二星拱卫帝星的格局相似。 在中宫天极诸星中,北斗位于帝星之南,特别具有指明方向,联系四方的作用,《史记·天官书》有云:“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53)角、南斗、参诸宿分别位处东、北、西宫,斗、极位于中央,与诸宫建立密切的联系。在修筑了极庙之后,始皇立刻着手修建以极庙附近为中心的道路系统,“自极庙道通郦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治驰道”。(54)极庙一带正位于北通甘泉南抵子午的南北大道与东连郦山的东西大道的交汇点附近,似乎正象征了北斗“运于中央,临制四乡”的特点。(图1) 2,帝陵为东宫 始皇即位后即开始在位于当时的朝宫咸阳宫东南方向的郦山修治陵墓,但其在位的前十年,政权主要掌握在权臣手中,这一时期的陵墓营建应当也是由吕不韦等人主导的,可能就是东陵的扩展。十六年(前231年),始皇“初置丽邑”,充实人员,作为大规模开展陵墓建设的保障,而始皇陵真正大规模的营建是从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开始的。(55)《三辅黄图》载:“始皇穷极奢侈,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56)其此处所述当为始皇统治早期,以咸阳宫为政治中心之所在,进行扩建,比象紫宫(即中宫)。这样来看,郦山位居咸阳宫东南,恰好位于东宫的位置上。天下统一后,都城中心南移,帝陵也仍在东方,可认为仍处于东宫的位置。 从《史记·天官书》的记载来看,东宫是一个帝廷、路寝、明堂、军队、市邑、臣属、庙宇等齐全的另一个天庭。如果将咸阳宫城所在视为中宫,是最重要的帝王之廷,那么陵墓选址在东宫位置,是另一个天庭之所在,也可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印证了《吕氏春秋》中“世之为丘垅也……其设阙庭、为宫室、造宾阼也若都邑”的说法。(57) 进而,我们可以从空间位置和象征意义出发,将东宫各星与秦始皇陵的各项建设进行比照,从中可以发现一些可能的对应关系。(1)封土与氐。氐星代表“路寝”,(58)是处理国家大事的办公地点,也就是秦汉时期所谓的前殿,在建筑群中具有最为重要的地位,这与封土在陵墓建筑群中的地位相应。《三辅黄图》记载汉高祖刘邦的长陵在陵上作有建筑“以象平生正殿路寝也”。(59)(2)便殿与亢。便殿位于封土的西北方向,具有辅助性质。在氐星偏西北的方向上有亢星,代表外朝,(60)是听政之所在,与便殿的性质相近。(3)丽邑与天市垣。丽邑遗址位于今临潼区新丰街道办事处刘寨村附近,(61)在帝陵陵园的北部。始皇曾经迁徙关东六国及秦内部的豪族大贾于此,以强本弱末、统御六国,同时“丽亭”、“丽市”等陶文(62)的出土也都证明丽邑有市亭,有手工业与商业机构。在氐星的东北有由一组左右环绕的二十二颗星,即后世所谓的天市垣,分别以宋、齐、韩、楚等诸侯国的名称命名,其中又有四星曰天市,六星曰市楼。这与“隆上都而观万国”(63)且具有手工业与商业功能的丽邑是相呼应的。(4)马厩坑与房。在帝陵陵园外城东南的上焦村一带有一个规模庞大的马厩坑遗址,埋藏有大量马骨和陶俑,代表中央厩苑。秦人向来以善于养马著称于世,(65)此遗址亦为至今为止在始皇陵周边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陪葬坑。氐星东南为房星,“房为府,曰天驷”,(66)以马厩象房星自然在情理之中。且房星为东宫的重要星宿,与心宿同为东宫的主星,其地位也与马厩坑遗址的地位相应。(5)兵马俑陪葬坑与衿、舝。兵马俑陪葬坑位于帝陵以东,上焦村马厩坑东北,由4个大小不一的兵马俑坑组成,(67)一般研究认为其代表威震东方、护卫帝王的军队。在房星东北有钩衿二星,其北又有一星曰舝(辖),即键闭。钩衿二星为“天子之御”,(68)“为主钩距,以备非常也。”(69)键闭亦为“掌管钥”之星。(70)可见,这一组小星均含有锁钥、防卫的含义,与兵马俑坑的功能性质一致,且其成组成团分布的特点也与兵马俑坑的布局特点有接近之处。 图3 秦始皇陵区遗址分布图 图4 秦始皇陵区象东宫模式设想(64) 始皇帝陵直至秦末尚未完全建成,可以设想规划中可能还有其他的重要建设是与心、天角等东宫中的其他重要星座相对应,形成一个更加完整的天人相应的空间图景。(图3、4) 3,渭北宫室为北宫 在诸侯国时期,咸阳作为都城,其重心主要在渭北,建设了以咸阳宫为主的若干宫室。始皇统一天下前后,又开展了营建六国宫室、扩建咸阳宫等建设行为。在咸阳地区的象天格局中,渭北诸宫室正位于北宫位置。 将北宫各星与渭北宫室进行比照,可以发现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呼应的关系。(1)咸阳宫与营室,渭桥与阁道。孝公自栎阳移都咸阳时即建有咸阳宫,后世又不断经营建设,长期以来都是咸阳最为重要的宫室,在始皇统一天下于渭南确立极庙为新的中心之后,位于渭北的咸阳宫在整个都城地区中的地位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史记·天官书》载:紫宫(即中宫)“后六星绝汉抵营室,曰阁道。”(71)天极为中宫,营室属北宫,阁道为中宫北端跨越天河的一组星,联系了天极和营室。《史记·秦始皇本纪》:“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72)此意甚明,极庙是为天极,咸阳宫是为营室,阁道则为横跨渭河的渭桥。从其他文献记载来看,营室星代表天子重要的离宫别馆、布政之宫,(73)这一点是与咸阳宫的功能性质相同的;同时,营室又名定,是营建宫室的参照物,(74)咸阳宫是定都咸阳时最早建设起来的最为重要的宫室,自然成为后世营建宫室时的参照。(2)六国宫室与虚宿。六国宫室是始皇仿效战败的诸侯国宫室所建,“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75)这应当是一个较长的过程,从始皇十七年(前230年)灭韩开始,在统一天下后应达极盛,其具体位置今天尚无完全可靠的考古证据。(76)史籍所载的六国宫室位于“咸阳北阪”且“南临渭”。根据今天的地形来看,渭河以北的地区从西南向东北抬升,故六朝宫室比较可能是位于咸阳宫的东北方向。北宫营室之东北有虚宿,《史记·天官书·正义》:“虚主死丧哭泣事……亦天之頉宰,主平理天下,覆藏万物。”(77)六国战败,是为“哭泣之事”,而秦则“平理”之,“覆藏”之,收六国之精华于此一隅。六国宫室应与北宫虚宿相呼应。(3)望夷宫与北落师门。望夷宫是秦代的重要宫殿。建于泾水之滨,有望北夷,护都城之意义。此处必定屯有重兵,守卫咸阳,抗击北夷。秦都咸阳“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相连,周阁相属”,(78)位于泾河边缘的望夷宫应当是都城宫殿区的北端边缘。在北宫星宿中,营室星正北(79)有羽林天军、垒、北落(又名北落师门)诸星。据《史记·天官书·正义》:羽林天军为“天宿卫之兵革出”,垒星为“天军之垣垒”,(80)都具有明确的军事防卫的功能。北落是营室之北的较为瞩目的大星,象征天军之门,北落师门的位置与性质与望夷宫一致,羽林天军、垒等星则象征望夷宫周边所屯守的重兵。(图5、图6) 4,西部皇家苑囿为西宫 在诸侯国时期,咸阳周边便建有宫廷苑囿,昭王时秦有五苑,据《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记载诸侯国时期应侯请求将秦“五苑”中的“蔬菜橡果枣栗”发放给遭遇饥荒的民众。秦始皇时期对渭南苑囿多有扩建,《史记·滑稽列传》载始皇“欲大苑囿,东至函谷关,西至雍、陈仓”,(81)后虽因优旃之谏而放弃,但是对于苑囿的小规模扩建却是可能的。 秦代苑囿的具体位置今已难考,《三辅黄图》有言:“汉上林苑,即秦之旧苑也。”(82)西汉在秦苑的废墟上建设了汉之苑囿,只能根据汉苑之记载来初步推测秦苑的范围。班固《西都赋》云:“西郊则有上囿禁苑,林麓薮泽,陂池乎连乎蜀汉。缭以周墙,四百余里。离宫别馆,三十六所。”(84)《三辅黄图》载有汉西郊苑,与此相类,(85)可见西郊应当是秦汉时期禁苑的核心区域。《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86)证明秦时渭南有上林苑,其范围史无详载。亿里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长安志》、《秦封宗邑瓦书》等的记载及秦代行政建置的情况,认为上林苑范围基本是“西界沣水,东至今西安市劳动公园,北起渭水,南临镐京”。(87)这一范围恰是在极庙、章台、兴乐等宫殿群的西南方向。此外,秦咸阳西南方有一组供帝王游猎的宫苑,包括长杨宫、萯阳宫、五柞宫等。(88)这一组宫苑位于终南山北麓,毗邻涝水,山林秀美,风景宜人,研究者普遍认为此间为秦一大禁苑。考古与文献记载也证实,秦咸阳在渭南的主要池沼也都在极庙西南方向,包括牛首池、镐池、滮池等。(见表1、图7) 图5 秦都咸阳主要宫室分布示意图 图6 秦都咸阳渭河南北宫室象天模式设想(83) 秦汉时的皇家禁苑与后世主要用于观赏游乐的皇家园林不同,它物产丰富,并饲养羊、鹿等牲畜以供给郊祀或宴客,同时也是天子射猎的场所。扬雄《羽猎赋》记述其可提供“蔬菜橡果枣栗”,“财用足以奉郊庙,御宾客,充庖厨”,(89)《汉旧仪》中记载上林苑中饲养有百兽,可供祭祀、宴飨、射猎等。(90)《史记·平准书》也记载上林苑中养有羊。(91) 据《史记·天官书》的记载,西宫诸星可提供祭祀牺牲(娄)、五谷(胃)、粮草(刍),可用于游猎(毕)、饲养禽兽(天苑)。这些功能与秦皇家苑囿的功能是一致的,其位居西方的位置也与处于极庙宫殿群西方的诸苑囿相当。西宫有咸池星,代表天池,也是太阳洗浴的地方,(93)这与位于极庙以西的诸池沼的位置和含义是相应的。 图7 秦都咸阳苑囿池沼分布示意(92) 5,营阿房以象南宫太微 始皇三十五年,欲于渭南营建新的朝宫,首先营建规模宏大的前殿,这是新朝宫最为重要的宫室,因建于“阿房”,故名为“阿房宫”。(94)前殿工程的规划设计非常宏大,但直至秦末也未完工。今天考古发现的前殿遗址位于古皂河以西,渭河以南,今赵家堡、古城村一带。(95)这一位置处在极庙、章台、兴乐这一建筑群的西南方向。 据《史记·天官书》的记载,南宫有衡宿,即后世所谓的太微垣的主要构成部分,这是天帝的南宫,乃三光(日、月、五星)入朝的宫廷,其前后左右有大臣、大将、执法的官员、诸侯、蕃臣等坐。其旁有权宿,又名轩辕,象征后宫。(96)《淮南子·天文训》中论述了太微与紫宫的关系:“太微者,太一之庭也。紫宫者,太一之居也。”(97)也就是说太微是天帝处理政务之宫廷,紫宫为天帝居处之寝宫。太微的性质及其位置是与阿房宫的功能及其与极庙的相对位置相呼应的。可以推断阿房宫可能是象南宫太微而建。此外,史载阿房宫“表南山之巅以为阙”,(98)南宫有天阙星,即阙丘二星,象征“天子之双阙”,(99)此二星在太微以南,似与阿房宫所表之阙有呼应关系。 6,对都城地区宫室的整体充实 始皇规划的渭南新朝宫事实上只兴建了前殿阿房宫,且尚未最终完成,但是从历史记载来看,这一时期,始皇有一个规模宏大,对都城地区的宫殿进行整体充实的宏伟规划。《史记》载: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100)《三辅黄图》载始皇广扩宫室:“规恢三百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十余里。”(101) 如前文所述,秦始皇将渭河两岸,南至终南山,北至泾水,西至长杨、五柞宫,东至丽山园,包括宫室、陵墓、苑囿、自然山脉与河流等的广阔区域,以一个统一的思想规划为一个整体,以极庙为中宫天极,其他四宫各有所象。西起长杨,东至丽山,大约为80余公里,汉一里约为417.5米,(102)这一范围正是所谓“咸阳之旁二百里”的范围。始皇在统治的最后几年中有一个对这一范围进行全面的充实和建设的宏大规划,可以想见,如若这一规划完全实现,以极庙为中宫天极,宫观苑囿与天空中之星象相比附,环绕于四周,将是一幅天地交辉、群星灿烂的壮阔图景。(图8)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