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历史考据 >

中国早期书写的三种形态(5)

http://www.newdu.com 2018-08-23 《中国社会科学》 赵敏俐 参加讨论

    注释:
    ①刘安著,高诱注:《淮南子》,《诸子集成》第7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第116页。
    ②有关中国文字起源问题的讨论,可参考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上编第3章《文字的出现与文明社会》中的相关综述。(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27-184页)
    ③王晖:《古文字与中国早期文化论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111页。
    ④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7页。
    ⑤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753页。
    ⑥在中国早期的书写形态中,陶文也是很重要的一种,因而有人推测在商代之前,很可能有一个以陶器为书写材料的“陶书时代”。(参见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第176页)但是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商以前的陶文很少。另外,早期的玉器上也有个别刻划符号,在先秦时代还有刻石文字的存在,但是它们都不成体系。
    ⑦董作宾:《甲骨学六十年》,《董作宾先生全集乙编》第5册,台北:艺文印书馆,1977年,第1页。
    ⑧按:关于占卜之后甲骨的处理,据董作宾等人据发掘情况和历史文献综合考证分析,有“存储”、“埋藏”、“散佚”、“废弃”四种情况,其中主要是前两种情况,即便是先集中存储一段时间之后,最后还是埋藏处理。详细论证见王宇信、杨升南主编:《甲骨学一百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201-203页。
    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803-804页。
    ⑩王宇信、杨升南主编:《甲骨学一百年》,第281、284页。
    (11)王宇信、杨升南主编:《甲骨学一百年》,第570页。
    (12)《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第130-131页。
    (13)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1606页。
    (14)杨宽:《西周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79-381页;许倬云:《西周史》(增订本),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第148-149页。
    (15)李峰:《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徐峰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64-220页。
    (16)商周两代留下了大量的青铜器,以上面有铭文者计,1937年罗振玉编《三代吉金文存》,著录金文总数4831件。《殷周金文集成》著录金文11983件。2000年以后,又有上千件铭文出土发表。2012年,吴镇烽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收器16704件,是目前关于商周青铜器铭文收录最全的著作。
    (17)李学勤:《李学勤学术文化随笔》,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第3页。
    (18)按:本文所说的“典册文”,借用《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之用语,主要指早期的简牍书写形态,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看,这些典册类书写的成果就是以“五经”和“诸子”为代表的典籍文献。但本文的侧重点是从它的书写形态来认识其内容,故将其称之为“典册文”。
    (19)孙诒让:《墨子间诂》,《诸子集成》第4册,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第268页。按:《墨子》一书中,《尚贤》、《天志》、《明鬼》中也有同样的表述。
    (20)《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15页。
    (21)刘知几撰,浦起龙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304页。
    (22)按:王晖曾提出“龙山文化时期已出现文书典册的推测”,并提出了一些相关辅证,参见氏著:《古文字与中国早期文化论集》(第108-109页)。但本人认为理由还不够充分。
    (23)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1970页。
    (24)《世本》今已不存,有后人辑本多种,可资参考。
    (25)倪德卫:《〈竹书纪年〉解谜》,魏可钦等译,邵东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380页。
    (26)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第141、149页。
    (27)艾兰:《早期中国历史、思想与文化》,杨民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145页。
    (28)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220页。
    (29)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年,第200-201页。
    (30)于省吾主编:《甲骨文字诂林》第4册,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2962页。
    (31)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第202页。
    (32)按现存《古文尚书》中共载有《商书》17篇(包括《盘庚》3篇,《说命》3篇),但是有关这些文献的传承过程及真伪问题比较复杂,此处不作讨论,只以学界公认可靠的《盘庚》一篇为例来说明问题。
    (33)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1731、1765、1771页。
    (34)孙诒让:《墨子间诂》,《诸子集成》第4册,第76-77页。
    (35)许维遹撰:《吕氏春秋集释》,梁运华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200-201页。
    (36)徐元诰撰:《国语集解》,王树民、沈长云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32页。
    (37)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191页。
    (38)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1793页。
    (39)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324页。
    (40)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86页。
    (41)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76页。
    (42)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802-803页。
    (43)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第315-316页。按,有关夏文化的考古过程和基本结论,在该书第1编第2章《寻找夏民族“实物上的证据”和夏文化探索》有详细叙述,参见该书第279-316页。
    (44)西周时有所拓展,有个别铭文,如《史墙盘》记载历代周王和史墙家族的历史,但这样的例证很少。
    (45)《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46页。
    (46)《史记》,第1页。
    (47)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132页。
    (48)相关考证可参见竺可桢:《论以岁差定〈尚书·尧典〉四仲中星之年代》,《科学》第11卷第12期,1926年12月;武家璧:《〈尧典〉的真实性及其星象的年代》,《晋阳学刊》2010年第5期。
    (49)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第206-214页。
    (50)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增订本),北京:科学出版社,1960年,版权页。
    (51)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2466页。
    (52)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第2467页。
    (53)关于口传时代的学术研究,还有一些学者也作出了切实的努力,如郭沫若、徐中舒、丁山、翦伯赞等。
    (原文刊于《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