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许冠三:《新史学九十年》,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153页。 ②翦伯赞:《略论搜集史料的方法》,《中华论坛》第2卷第3期,1946年10月。 ③吴泽:《中国历史研究法》,峨嵋出版社1942年版,第107、120页。 ④详见王学典:《翦伯赞与中国历史科学的理论建设》,《历史研究》1990年第3期。 ⑤王直夫:《从〈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说到〈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文化批判》第4卷第3期,1937年7月。 ⑥吕振羽:《评佐野袈裟美的〈中国历史读本〉》,《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第4卷第3期,1937年7月。 ⑦以往学界关于吕振羽史学的研究论著,如刘茂林、叶桂生《吕振羽评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朱政惠《吕振羽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戴开柱《吕振羽早期思想与实践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对吕振羽的史学方法论均有所涉及,但缺乏专门、系统的考察。钟觉民《论吕振羽对中国历史科学理论和方法论建设的重要贡献》(《邵阳师专学报》1991年第4、6期)一文虽系少有之专论,可惜侧重于1949年之后,对其1949年之前的创始性贡献阐述不够。 ⑧吕振羽:《本国史研究提纲》,《读书月报》第2卷第4、5期,1940年6、7月。 ⑨吕振羽:《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史教程》,《吕振羽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90页。 ⑩吕振羽:《谈史学》,《学生杂志》第20卷第6期,1940年6月。 (11)吕振羽:《史学新论》,《晨报·历史周刊》创刊号,1936年10月3日。 (12)吕振羽:《本国史研究提纲》,《读书月报》第2卷第4、5期,1940年6、7月。 (13)吕振羽:《日本法西斯蒂的中国历史观与三民主义的中国革命》,《中苏文化》孙中山先生逝世十五周年纪念特刊,1940年3月。 (14)李大钊:《史学要论》,《李大钊史学论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46页。 (15)吕振羽:《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人文书店1934年版,第7页。 (16)吕振羽:《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史教程》,第289页。 (17)吕振羽:《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第7页。 (18)李大钊:《史学要论》,《李大钊史学论集》,第201页。 (19)吕振羽:《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第6页。 (20)吕振羽:《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不二书店1936年版,第6—7页。 (21)吕振羽:《史学新论》,《晨报·历史周刊》创刊号,1936年10月3日。 (22)吕振羽:《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史教程》,第290页。 (23)可参看艾思奇:《辩证法唯物论怎样应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解放》周刊第126期,1941年3月。 (24)吕振羽:《怎样研究历史》,《中学生》战时半月刊第42期,1941年4月。 (25)吕振羽:《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史教程》,第289页。 (26)吕振羽:《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第5页。 (27)转引自吕振羽:《史学新论》,《晨报·历史周刊》创刊号,1936年10月3日。 (28)黄文山对摩尔根人类学理论的批评,参见《阶级逻辑与文化民族学》,《新社会科学季刊》第1卷第4期,1935年3月。 (29)吕振羽:《史学新论》,《晨报·历史周刊》创刊号,1936年10月3日。 (30)何干之:《何干之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98页。 (31)吕振羽:《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第13—14页。 (32)吕振羽:《史学新论》,《晨报·历史周刊》创刊号,1936年10月3日。 (33)吕振羽:《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自序,第2页。 (34)吕振羽:《史学新论》,《晨报·历史周刊》创刊号,1936年10月3日。 (35)吕振羽:《谈史学》,《学生杂志》第20卷第6期,1940年6月。 (36)吕振羽:《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第27页。 (37)杨堃:《论“中国社会史”问题》,《现代知识》第2卷第5期,1948年1月。 (38)吕振羽:《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第9页。 (39)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初版序,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6页。 (40)吕振羽:《中国政治思想史》,第3—4页。 (41)吕振羽:《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第6—7页。 (42)吕振羽:《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第8页。 (43)吕振羽:《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第7页。 (44)吕振羽:《中国社会史诸问题》,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29页。 (45)吕振羽:《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第8页。 (46)吕振羽:《史学新论》,《晨报·历史周刊》创刊号,1936年10月3日。 (47)吕振羽:《中国上古及中世纪经济史》,《吕振羽全集》第2卷,第48—49页。 (48)黄文山:《对于中国古代史研究的方法论之检讨》,《新社会科学季刊》第1卷第3期,1934年11月。 (49)吕振羽:《日本法西斯蒂的中国历史观与三民主义的中国革命》,《中苏文化》孙中山先生逝世十五周年纪念特刊,1940年3月。 (50)王宜昌:《评吕振羽的中国奴隶社会论》,《思想月刊》第1卷第2期,1937年1月。 (51)吕振羽:《是活的历史还是死的公式?——答王宜昌君》,《文化动向》第1卷第3期,1937年4月。 (52)吕振羽:《本国史研究提纲》,《读书月报》第2卷第4、5期,1940年6、7月。 (53)吕振羽:《评佐野袈裟美的〈中国历史读本〉》,《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第4卷第3期,1937年7月。 (54)吕振羽:《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史教程》,第290页。 (55)吕振羽:《史学新论》,《晨报·历史周刊》创刊号,1936年10月3日。 (56)吕振羽:《史学新论》,《晨报·历史周刊》创刊号,1936年10月3日。 (57)吕振羽:《本国史研究提纲》,《读书月报》第2卷第4、5期,1940年6、7月。 (58)吕振羽:《对本刊的批评与贡献(通信)》,《食货》半月刊第1卷第8期,1935年3月。 (59)石决明:《外国学者关于中国经济史之研究与主要文献》,《中国经济》第2卷第10期,1934年10月。 (60)吕振羽:《中国社会史诸问题》,第170—171页。 (61)吕振羽:《史学新论》,《晨报·历史周刊》创刊号,1936年10月3日。 (62)吕振羽:《日本法西斯蒂的中国历史观与三民主义的中国革命》,《中苏文化》孙中山先生逝世十五周年纪念特刊,1940年3月。 (63)具体可参看陈启能:《三十年代苏联对波克罗夫斯基的批判》,《世界历史》1987年第2期;朱慈恩:《波克罗夫斯基与中国史学》,《俄罗斯研究》2012年第3期。 (64)何干之:《近代中国启蒙运动史》,生活书店1937年版,第16页。 (65)吕振羽:《评佐野袈裟美的〈中国历史读本〉》,《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第4卷第3期,1937年7月。 (66)详参李孝迁:《域外汉学与中国现代史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191—196页。 (67)吕振羽:《中国社会史》,《吕振羽全集》第2卷,第197页。 (68)吕振羽:《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史教程》,第290页。 (69)吕振羽:《史学新论》,《晨报·历史周刊》创刊号,1936年10月3日。 (70)吕振羽:《本国史研究提纲》,《读书月报》第2卷第4、5期,1940年6、7月。 (71)吕振羽:《史学新论》,《晨报·历史周刊》创刊号,1936年10月3日。 (72)吕振羽:《本国史研究提纲》,《读书月报》第2卷第4、5期,1940年6、7月。 (73)吕振羽:《怎样研究历史》,《中学生》战时半月刊第42期,1941年4月。 (74)吕振羽:《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第1页。 (75)吕振羽:《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第276、296页。 (76)详见张书学:《王献唐与吕振羽的学术交往及其在现代史学上的意义》,《东方论坛》1996年第3期。 (77)吕振羽:《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第2页。 (78)吕振羽:《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史教程》,第290—291页。 (79)吕振羽:《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第135页。 (80)戴家祥:《书评: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政治经济学报》第3卷第2期,1935年1月。 (81)吕振羽:《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6页。此前版本皆无此处引语。 (82)吕振羽:《史学新论》,《晨报·历史周刊》创刊号,1936年10月3日。 (83)张越:《试析20世纪4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史料和历史考证方法的重视》,《史学集刊》2006年第2期。 (84)吕振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历史哲学战线上的马克思主义与伪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哲学研究》1959年第5期。 (85)胡适:《我的歧路》,《胡适文存二集》卷三,亚东图书馆1924年版,第99页。 (83)陶希圣:《中国社会形式发达过程的新估定》,《读书杂志》第2卷第7、8期合刊,1932年8月。 (87)李秉衡:《方法与材料》陶希圣附注,《食货》第1卷第9期,1935年4月。 (88)吕振羽:《对本刊的批评与贡献(通信)》,《食货》第1卷第8期,1935年3月。 (89)吕振羽:《史学新论》,《晨报·历史周刊》创刊号,1936年10月3日。 (90)礼锡:《论战第二辑序幕》,《读书杂志》第2卷第2、3期合刊,1932年3月。 (91)张季同:《评李季的〈我的生平〉及〈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批判〉》,《读书杂志》第2卷第10期,1932年10月。 (92)童书业:《给李季先生的一封信》,《东南日报》1946年12月12日。 (93)王学典:《翦伯赞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第53—57页。 (94)翦伯赞:《“商业资本主义社会问题”之清算》,《世界文化》创刊号,1936年11月。 (95)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新知书店1946年版,第17页。 (原文刊于《史学理论研究》2018年第1期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