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新革命史”:由来、理念及实践(5)

http://www.newdu.com 2018-09-07 《江海学刊》)2018年第2期 李金铮 参加讨论

    第四,加强区域和层级间关系的研究
    忽视中共革命区域与其他统治区域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共革命区域内部不同地区之间、上下层级之间的关系,是传统革命史观存在的第四个问题。忽视这些“关系”的结果,就是革命史研究变得比较孤立、隔膜、自说自话。譬如抗日战争时期,暂且不谈中共根据地与国统区、敌占区之间犬牙交错的关系,仅就根据地内部而言,它就包括中共中央和地方根据地之间的关系、不同根据地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个根据地自身内部的关系。以往从多面关系的角度所进行的探讨是极为有限的,即便那些称为中共抗日根据地或华北抗日根据地一类的研究,也多是不同根据地叙述的叠加,而对以上所说的各种关系都未曾给予应有的注意,这就削弱了历史的复杂性。
    以中共中央和地方根据地之间的关系为例,传统革命史学者之所以忽视这一关系,大概是基于一种不言而喻的认识:中共中央与地方根据地之间是指挥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从而无需做进一步的研究。这一认识确有一部分道理,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共革命政权与中国历史上的集权制有显著的区别,它是一个在“正统”政权统治之下的“局部执政”。如果说中共中央政权是一种“割据”性存在,那么它下面的地方根据地就更非铁板一块了。一旦我们有意识地强化“关系”史的视角,就能发现,在交通工具落后、敌人封锁严密的恶劣环境下,中央不可能对地方根据地实行完全的控制,这就为地方的独立性、自主性提供了空间。抗日战争时期更是如此,在国共合作和承认国民政府领导的情况下,中共除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以外,并未像苏区时期那样建立一套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这似乎是一个以往极少注意的现象。陕甘宁边区政府虽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其重要领导岗位也主要是由中共领导干部担任的,但名义上仍是国民政府承认的地方政权,不可能以边区政府的名义对地方根据地发号施令。正因为此,中共中央对地方根据地的控制主要是党和军队,而对于政务则更多是负政策指导之责,地方根据地在经济、金融乃至土地政策等方面都具有较多的自主性,二者之间并非完全步调一致,而是具有统一与分散的对立统一性。在此情况下,地方根据地显示出高度的创造性,甚而影响了中共中央的决策。(18)
    可见,只要加强区域和层级间关系的研究,就可以进一步揭示中共革命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第五,从全球史视野研究中共革命
    对中共革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发生过革命的国家和地区的关系缺乏了解和研究,是传统革命史观存在的第四个问题。20世纪是革命的世纪,不能将中共革命仅仅理解为在中国发生的一场革命,而应将其作为世界民族革命的一员,中共革命既是地方的,也是世界的。以往传统革命史学者很少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更多只就中共革命谈中共革命,从而难以看到中共革命的特色、中共革命在世界革命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革命的联系与区别。要想跳出这种单一的“地方”革命局限,可以借鉴全球史视野,即跨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边界,强调相互之间的联系、交往、互动和比较。(19)立足于此,可以尝试从两个角度对中共革命进行考察:
    一是中共革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关系。这些国家既包括与中共革命具有密切关系的苏联,也包括欧洲、日本、美国以及朝鲜、越南、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既包括支持过中共革命的国家和地区,也包括反对中共革命的国家和地区。最值得关注的是,诸国家和地区对中共革命产生了哪些影响,反过来中共革命对这些国家和地区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尤其是,革命信息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是如何传播和交流的,如何构成了世界性的革命?
    二是更为重要的是,将中共革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革命进行比较,以突显其特性。比如关于革命的背景与革命的结果之间的关系,中共革命就有自己的特点。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劳苦大众都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压迫,也有共产党组织,但为什么很少像中共革命那样获得了成功,中共革命一定有其特别之处。又如战争与革命的关系,一般说来,居于统治地位的政党能够从战时民族主义中获益,但在中国,日本侵华战争的得益者不是处于统治地位的国民党,而是敌后游击区的共产党。(20)
    可见,全球史视野有助于理解中共革命的独特性和世界价值。当然,从全球史视角对中共革命史进行研究,所要求的外语程度较高,知识结构更加复杂,研究之难不言而喻。恐怕单凭革命史学者乃至中国近现代史学者都是无法完成的任务,有待多科学的交流与合作。
    第六,开拓新的研究视点
    研究论题主要集中于政治、经济和军事事件,而对其他丰富面相有所忽略,是传统革命史著述存在的第六个问题。这些面相,既是革命史本身已有的内容,也是当今国际学术潮流所关注的问题,具体讲就是话语、符号、象征、形象、想象、认同、身份、记忆、心态、时间、空间、仪式、生态、日常生活、惯习、节日、卫生、身体、服饰、影像、阅读等等。诸此之类,在新政治史、新社会史、新文化史等领域都多有探讨,但传统革命史学者仍鲜有涉及。譬如:我们特别熟悉中华、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人民、群众、农民、自由、民主、平等、富强、革命、解放、共和、社会主义、道德、封建、阶级、五四、敌人、帝国主义、半殖民地、统一战线、根据地、游击战等话语、概念和名词,问题是:它们在中共革命进程中是如何建构和演变的,与革命之前的历史有何关联,与革命之后的政治、社会关系又是如何?话语实践对中共革命产生了什么影响?
    历史学者很注重挖掘历史记忆,但这里不是指革命亲历者的历史记忆,而是共产党如何运用历史记忆服务于革命的目标。进一步说,就是对中华历史、民族英雄史、农民战争史、近代以来的革命史,如何通过加工服务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之中?这些历史记忆与革命需求有无冲突、如何解决的?新的民族集体记忆对革命产生了哪些影响?
    我们是否可以生态环境的视角,探讨中共革命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革命根据地多名之为“边区”,本身就表明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自然生态环境对革命政权的策略、手段和行为有何制约?反过来,革命政权的策略、手段和行为对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又产生了哪些影响?
    任何时期任何人都离不开日常生活,那么,中共革命下不同人群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与革命前有什么变化?日常生活与政治、经济、军事的关系如何?一般都想象,士兵就是打仗的,其实士兵也有自己的日常生活,包括婚姻、疾病、衣食住行、闲暇娱乐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