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布朗,1958/2002,《社会人类学方法》,夏建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2]布洛维,2007,《公共社会学》,沈原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费孝通,1999,《费孝通文集》第9卷,北京:群言出版社。 [4]费孝通,1939/2005,《江村经济》,北京:中国出版集团/商务印书馆。 [5]费孝通,1986,《论小城镇及其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6]费孝通,1995,《农村、小城镇、区域发展——我的社区研究历程的再回顾》,《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7]弗里德曼,2000,《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刘晓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8]格尔茨,1999,《文化的解释》,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9]葛学溥,1925/2006,《华南的乡村生活——广东凤凰村的家族主义社会学研究》,周大鸣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10]古塔、弗格森,1997/2005,《人类学定位:田野科学的界限与基础》,骆建建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1]李善峰,2004,《20世纪的中国村落研究》,《民俗研究》第3期。 [12]刘朝晖,2005,《村落社会研究与民族志方法》,《民族研究》第3期。 [13]卢晖临、李雪,2007,《如何走出个案》,《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14]马凌诺斯基,1922/2002,《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梁永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5]施坚雅,2000,《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叶光庭等译,北京:中华书局。 [16]谭同学,2009,《类型比较视野下的深度个案与中国经验表述》,《开放时代》第8期。 [17]王宁,2002,《代表性还是典型性》,《社会学研究》第5期。 [18]杨小柳、何星亮,2007,《人类学与中国乡村社会的百年变迁》,《民族研究》第5期。 [19]周大鸣、张锋,1997,《凤凰村人口的变迁》,《社会学研究》第1期。 [20]周大鸣,2006,《凤凰村的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凤凰村的追踪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第1期。 ——,1998,《重访凤凰村》,《读书》第9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