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刘广丰:心态史视角下宋代的女主政治——以北宋刘太后为中心(3)

http://www.newdu.com 2018-10-17 《中原文化研究》2018年第 刘广丰 参加讨论

    五、宸妃之葬
    其实,在刘太后与仁宗的关系中,最关键之人物,应是仁宗生母李氏,她在真宗朝,并未如萧耨斤那样,对皇后咄咄相逼。真宗逝世,仁宗即位,刘太后让李氏“从守永定陵”,而李氏在仁宗朝,也是“嘿处先朝嫔御中,未尝自异”[5]卷二四二《李宸妃传》,8616。由此可见,刘太后与李氏已形成一种默契,王曾所说的“后厚于太子,则太子安,太子安,乃所以安刘氏”的道理(15),不仅刘氏明白,李氏也相当清楚,她深知自己地位与实力根本无法与刘氏相比,而作为母亲,她的愿望是儿子能够健康成长,并成为一代明君;刘太后显然能够为她实现这一愿望,但作为交换条件,李氏必须默默处于先朝嫔御之中,更不能道出她与仁宗关系的秘密。明道元年二月,李氏被晋封为宸妃,当天她即逝世。李氏逝世后,“三宫发哀,成服苑中。赠妃曾祖应已及祖金华主簿延嗣为光禄少卿,父左班殿直仁德为崇州防御使,母董氏为高平郡太君。攒涂于嘉庆院,葬于洪福院之西北隅”。如此风光大葬,乃宰相吕夷简力争的结果,《长编》记载云:
    始,宫中未治丧,宰相吕夷简朝奏事,因曰:“闻有宫嫔亡者。”太后瞿然曰:“宰相亦预宫中事邪?”引帝偕起。有顷,独出,曰:“卿何间我母子也!”夷简曰:“太后他日不欲全刘氏乎?”太后意稍解。有司希太后旨,言岁月未利,夷简黜其说,请发哀成服,备宫仗葬之。时有诏欲凿宫城垣以出丧,夷简遽求对,太后揣知其意,遣内侍罗崇勋问何事,夷简言凿垣非礼,丧宜自西华门出。太后复遣崇勋谓夷简曰:“岂意卿亦如此也!”夷简曰:“臣位宰相,朝廷大事,理当廷争。太后不许,臣终不退。”崇勋三反,太后犹不许,夷简正色谓崇勋曰:“宸妃诞育圣躬,而丧不成礼,异日必有受其罪者,莫谓夷简今日不言也。”崇勋惧,驰告太后,乃许之。[10]卷一一一,2577
    从史料中,可以看出刘太后起初欲低调处理李宸妃的丧事,不想让仁宗太过关注这位先朝嫔御。当吕夷简问起宫嫔死亡之事,太后即作瞿然之状,随即,她把仁宗带进内宫,然后独出面对吕夷简,并说他欲间其母子之情。这些言语举动,正流露出太后心中的惶恐与不安——这是她心头最大的秘密,而知道这个秘密的人却又不在少数。此后,刘太后在宸妃丧礼上力图从速从简,欲利用自己掌握的权力,让此事尽快过去,更希望仁宗身世的秘密与李宸妃一起长埋黄土。但她最后还是听从吕夷简的意见,从厚处理宸妃丧事,因为吕夷简最后通过罗崇勋,向刘太后暗示出一个道理:太后手中现有的权力,当然可以保证仁宗身世的秘密不被泄露出去,但太后能控制自己身后的状况吗?显然不能,到时仁宗知道真相,必定会清算太后过往种种,而生母丧不成礼,正是一个很好的借口。刘太后乃聪明之人,深通历史的她也知道过往当权女主死后的种种下场,她并不能长生不老,永远控制大宋朝廷,所以她必须为自己身后刘氏家族的利益作一番打算,有感于此,她才会同意吕夷简的意见。
    保守秘密本来就是很痛苦的事情,更何况这是一个很多人都知道的秘密,再加上政治上的各种压力,刘太后其实已经心力交瘁。明道二年三月,刘太后驾崩,年六十五岁。正是因为吕夷简当初的部署,仁宗并没为人所惑,听信李宸妃死于非命的谣言而诿罪太后。四月十八日,“上大行太后谥曰庄献明肃,追尊太后谥曰庄懿”[10]卷一一二,2615。十月五日,“袝葬庄献明肃皇太后、庄懿皇太后于永定陵”;十七日,“袝庄献明肃太后、庄懿太后主于奉慈庙”;二十五日,“奉安庄献明肃太后神御于慈孝寺彰德殿、庄懿太后神御于景灵宫广孝殿”[10]卷一一三,2637-2640。至此,刘太后与李宸妃的葬礼可算告一段落。
    尽管刘太后驾崩了,但她对宋朝的影响并没有就此消失。刘太后身后的宋朝也有一批与她相似的女主,她们并不想篡夺赵宋的皇权,但也想借助皇权来一展政治抱负。在北宋,英宗高皇后备受赞誉,被士大夫称为“女中尧舜”[5]卷二四二《高皇后传》,8627,颇有作为。而南宋女主代表当属宁宗杨皇后,她自幼在宫廷长大,极有政治理想,并在诗作中表达了“总揽权纲求治理,群臣臧否疏屏风”的政治志向(16),而后来,她不但在宁宗朝参与朝政,更在理宗朝垂帘听政[18]。除此之外,北宋仁宗的曹皇后、神宗向皇后、哲宗刘皇后,以及南宋光宗李皇后、理宗谢皇后,都曾积极参与朝政,她们当中有人成功,也有人失败,甚至遭致杀身之祸(17)。但无论如何,她们始终没有突破赵氏皇室的法统,做出倾覆王朝的事情。她们有这种共同的执政心态,其原因当然与宋朝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但刘太后长达十一年的执政,也给她们制定了一种模式,毕竟政治追求的是一种平衡的合理性,如果能达到既定的目的,那又何必打破己有的范式呢?当然,高皇后也好,杨皇后也罢,抑或是其他一些参与政治的皇后,她们的经历跟刘太后都很不一样,因此,她们各自都有自己统治的心态和意识,不能一概而论。要窥见宋代女主政治之全貌,还得做更多的个案分析。
    注释:
        ①如勾利军:《武则天的自卑心理与性格特征》,《史学月刊》1998年第1期;陈弱水:《初唐政治中的女性意识》,邓小南主编:《唐宋女性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659-694页。
    ②王珪:《宗室、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右散骑常侍、右武卫大将军、使持节绛州诸军事、绛州刺史、充本州防御使、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天水郡开国公、食邑二千七百户、食实封四百户、赠武宁军节度观察留后、追封彭城郡公墓志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55《华阳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0页。
    ③可参见张邦炜:《宋代皇亲与政治》,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19页;杨果:《宋代后妃参政述评》,《江汉论坛》1994年第4期。
    ④真宗的皇帝之路,可谓艰险重重。相关事件及其论述,可参见何冠环:《宋初朋党与太平兴国三年进士》,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1-52页。
    ⑤刘氏出生于开宝二年(969年)正月,仅比真宗小一个月,她十五岁与真宗遭遇而入王府,很有可能是真宗第一位异性伴侣,而三十年后真宗依然固执地立她为后,可见他们之间的感情之深。见脱脱:《宋史》卷242《刘皇后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612-8614页。
    ⑥有关丁谓在朝廷斗争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下场,可参见王瑞来:《宰相故事——士大夫政治下的权力场》,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19-246页。
    ⑦《辽史》对萧绰的评价是:“后明达治道,闻善必从,故群臣咸竭其忠。习知军政,澶渊之役,亲御戎车,指麾三军,赏罚信明,将士用命。圣宗称辽盛主,后教训为多。”而正史对于武则天多有负面评价,如《旧唐书》认为:“武后夺嫡之谋也,振喉绝襁褓之儿,葅醢碎椒涂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妬妇之恒态也。”
    ⑧见李焘:《长编》卷112,明道二年四月庚戌条,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611页。另李焘于前卷对此事发生时间有具体考证:“按苏舜钦作林书生诗,云生得罪未十旬,禁中火,则生奏封事盖五月间。”见李焘:《长编》卷111,明道元年六月丁未条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582页。
    ⑨孙祖德事,见李焘:《长编》卷112,明道二年四月己未条,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614页;刘涣事,见李焘:《长编》卷113,明道二年十一月戊寅条,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644页;石延年事,见李焘:《长编》卷116,景祐二年二月丁卯条,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721页。
    ⑩参见刘碧英:《老年人心理特点与心理保健》,《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年第3期;王莹,傅崇辉等:《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因素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增刊。
    (11)可参见蔡美彪:《辽代后族与辽季后妃三案》,《历史研究》1994年第2期;孟凡云:《论辽代后权的双重性及齐天太后失败之原因》,《内蒙古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吴凤霞:《辽代宫廷变乱与其制度的关系》,《河北学刊》2001年第4期。
    (12)蔡美彪先生认为,连同此案在内的辽代后妃三案,其根本乃萧姓后族内部不同族系互相斗争所致;孟凡云先生则认为,齐天太后之败,乃缘于契丹长期以来的皇后“宜子制度”,亦即皇后必须生育皇子,否则必然要被废去,故此,宫人萧耨斤觊觎后位,实乃后位本该由她所有,而菩萨哥长期占据后位,是圣宗保护所致,乃辽国历史之特例。
    (13)关于刘太后对待宦官的态度,可参见刘广丰:《宋代特殊政治势力与女主权力的互动——以刘太后统治时期为中心》,《江汉论坛》2015年第10期。
    (14)其实刘太后所服并非真正衮冕,乃比衮冕略有裁减的服饰。见李焘:《长编》卷111,明道元年十二月辛丑条,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595页;李焘:《长编》卷112,明道二年二月甲辰条,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605页。
    (15)此乃王曾在天禧末年通过刘太后外戚钱惟演之口,向她传达之语,目的在于说服她保扶太子,莫谋倾侧之念,见李焘:《长编》卷96,天禧四年闰十二月乙亥条,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233页。
    (16)参见毛晋:《二家宫词》卷下《杨太后》,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页。
    (17)哲宗刘皇后就因过分干预朝政,在哲宗驾崩第二年即被迫自缢,见脱脱:《宋史》卷243《刘皇后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638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