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来仪 杨莹慧:再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及现实意义(2)

http://www.newdu.com 2019-05-22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 来仪 杨莹慧 参加讨论

    何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关键在于对“精神家园”作何理解。目前学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察视角。
    其一,基于本体论视角。在汉语词汇中,“精神”一词具有多种解释,主要是指相对于人的形骸而言的人的精气、意识、思维活动以及一般的心理状态。汉代王符《潜夫论·卜列》曰:“夫人之所以为人者,非以此八尺之身也,乃以其有精神也。”孙中山在其《军人精神教育》中说:“至于精神定义若何,欲求精神之界限,固亦非易,然简括言之,第知凡非物质者,即为精神可矣。”此外,精神还有事物的精髓所属、宗旨所在、内容的实质之意。“精神家园”作为一个词汇,特指人的精神生活的栖息之地,是人的精神和心灵被寄托、获得安慰的归宿之所。为此,有学者认为:作为意义世界,它容涵与负载着人关于自身存在意义的理性知觉、文化认同、心灵归属和情感寄托;对于人的存在而言,精神家园具有本体论的含义。
    其二,基于主客体的视角。有学者认为”精神家园”是由能指和所指这两个方面构成的精神系统。前者指精神的主体——认知者,是主体对所判断对象的主观态度;后者指被认知的对象,是一套完整的价值系统。人的精神系统的影响类似于“信仰”,与宗教信仰不同,这种信仰不具有强制性特征,它赋予人以希望,建立起心理世界的秩序。此外,还有学者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主体分为显性主体和隐性主体,通过国家、政党、政府、民族和社会共同建构而成。另有学者认为后者是一个民族文化中比较稳定的、长期的、多层次的、属于全民族的价值系统。
    其三,基于文化认同的视角。文化认同是一种肯定的文化价值判断,指“文化群体或文化成员承认群内新文化或群外异文化因素的价值效用符合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认可态度与方式”。
    有观点认为,精神家园是一种与物质家园相对应的,建立在文化认同基础上的精神文化和价值系统,是人们建构起来的一种意义世界和理想世界。同时,由于对本民族思想传统、精神理念、文化习俗乃至生活方式的认同、尊崇和追随,也是对生活意义和生命归宿的一种文化认同;而一种文化认同往往也代表着一种信仰与信念,是一种能深深将人们凝聚起来并使之找到情感与价值依恋,找到民族认同与自我认同的家园,因此有学者明确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定位为“民族认同文化”。
    其四,基于功能的视角。功能一般指存在的价值。有学者认为多民族国家的建构,需要具象的共同体,也需要抽象的精神共同体。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需要政治共识、情感共识和价值共识的统一,而价值共识的形成需要增强各民族共同的国家意识,夯实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成果,缔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文化家园。亦有学者从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如中华传统文化、儒家文化、和谐文化、区域文化等视角来解读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意义;当然也有不少学者从少数民族文化视域来进行诠释,以此论证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势在必行,时不我待。
    其五,基于构成要素视角。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由“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和“共有性”组成的统一体。就字面意思而言,“共有”可以理解为各文化主体之间的“不可分割性”,比如费孝通先生将中华民族格局定位为“多元一体”。就国家层面而言,这个“一”指一个中国,包括中国大陆、港澳台在内的所有领土,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就民族层面而言,“一”是由“多”聚合而成,由 56种民族凝聚而成的命运共同体;就文化层面而言,“一”是由 56 个民族共建共享共有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我国 56 种民族共同创造的智慧结晶,反映了“各个民族经过漫长历史所形成并传承下来的特有的精神气质、价值取向、传统习惯和心理情感等,是这个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
    以上对“精神家园”内涵的种种表述虽然各有千秋,但在肯定其具有非物质属性和特点,承认它与人们的主观认同、心理归属、情感意愿等精神与心理因素有关等方面都是一致的。当然,以上各种精神与心理因素及文化层面又息息相关,谈及“精神家园”离不开对文化的探究、对文化认同的思考。“精神家园”一词作为一种人们想象的、寄托希望、安放心灵的直观而形象的描述,被赋予了积极而生动的寓意,成为饱含安全感、归属感、荣誉感的一个习惯用语。与客观世界相适应,“精神家园”可以依附于个人、民族、国家以及其他各种社会团体,从而也具有灵活性、多层次等特点。
    我们认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之说是继“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概念之后,学界对民族与国家之间、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再思考。这三个概念一脉相通、依次递进,是对中华大地上呈现多元一体格局的各民族之间在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精神文化、共同的责任使命、共同的前途命运关系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提升,由此也揭示了中华民族能够以整体形象屹立于世界东方且独树一帜的必然。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和人口众多,民族团结和凝聚人心从来都是提升国力、维护国家统一的必要条件。当年梁启超先生就曾以“然终不免一盘散沙之诮者,则以无合群之德故也”之说去论证国家积弱积贫的原因,对今天仍然具有振聋发聩的警示作用。中国正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无论是从理论逻辑还是经验事实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强盛的一种软实力,而学界思考且寻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正是对此软实力的学术观照,也昭示着相关研究正在进入关乎中华民族共同体得以安身立命并保证其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凝聚力、亲和力、向心力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领域。这一概念是对多元的民族界限的超越和整合,是各民族共创、共有、共享的精神财富,具有在更高层次上产生凝聚人心、寻求共识、同奔共同理想的功能,也是促进社会健康、有序、和谐发展的内在支撑。同时,作为一种与中国繁荣富强相契合的精神文化、价值系统,它属于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建设的有机构成部分,可以为中华民族复兴和强盛提供理论支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