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先秦时期编织业刍议(4)

http://www.newdu.com 2019-06-13 《中国经济史研究》2018年 卢华语 参加讨论

    注释:
    ①对古代编织品略有涉及者,如魏明孔主编,蔡锋著《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先秦秦汉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赵丰《中国古代的手编织物》,《丝绸》1990年第8期;刘立承、王春燕《中国古代纤维编织坐席探源》,《装饰》2008年第9期;黄向军《〈说文解字〉与我国上古编织文化》,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大学,2005年;程杰《论中国古代芦苇资源的自然分布、社会利用和文化反映》,《阅江学刊》2013年第1期等。
    ②[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第87页。
    ③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第113页。
    ④[宋]高承、[明]李果撰,金圆、许沛藻点校:《事物纪原》卷10《布帛杂事部·绳》,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542-543页。
    ⑤《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183页。
    ⑥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吴兴钱山漾遗址第一、二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
    ⑦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省博物馆:《河姆渡遗址第一次发掘简报》,《考古学报》1978年第1期。
    ⑧刘茑、卢衡:《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编织物的科学保护》,浙江省博物馆编:《东方博物》第25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9页。
    ⑨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⑩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第7页。
    (11)《二十二子》,第1183页。
    (12)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0页。
    (13)杜石然等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上),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0页。
    (14)《二十二子》,第1264页。
    (15)[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段注》(上),成都古籍书店出版社1981年版,第278页。
    (16)陈维稷认为:“杼、轴、综、支架、蹑等构件是织机重要组成部份”,战国时期,“它们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织造技术,已从原始的织作工具,发展到了完整的织机阶段”。参见陈维稷主编《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8页。
    (17)朱新予主编:《中国丝绸史·通论》,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92年版,第11页。
    (18)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第12页。
    (19)魏明孔主编,蔡锋著:《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先秦秦汉卷》,第140、661页。
    (20)赵丰:《中国古代的手编织物》,《丝绸》1990年第8期。
    (21)涂慷:《传统手工艺的艺术诉求——以泉州竹编技艺为例》,《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罗剑生:《安溪竹藤编技艺入选省级“非遗”名录》,《泉州晚报》2012年1月11日,第17版;李文才、孔庆锋:《信宜:全国最大竹编基地》,《南方日报》2004年8月15日,第2版。
    (22)王艳:《成都地区传统手工艺品——瓷胎竹编的现状与开发》,硕士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殷灿新:《四川青神竹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史论坛》2011年第3期;杜兆恒:《四川渠县“刘氏竹编”工艺品的传承、保护与开发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练东明等:《四川省宜宾市竹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世界竹藤通讯》2011年第1期。
    (23)蒋兰、孟悦:《谈提高东阳竹编产品附加值和品牌效应》,《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24)谭祖裕:《恩施民间竹编技艺传承研究》,《大众文艺》2014年第8期。
    (25)罗芬:《益阳竹编艺术的研究与开发》,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26)袁久伟:《莒南:山东柳编第一县》,《走向世界》1999年第6期;王晓真、丁小然:《临沂柳编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园艺与种苗》2013年第10期;王燕:《曹县柳编老产业焕发出新活力》,《菏泽日报》2008年4月30日,第A2版;陈彬:《博兴工艺品创新博览会:400余种传统柳编工艺品“争奇斗艳”》,《致富宝典》2013年第12期。
    (27)舒长青:《固始县快速推进柳编产业化开发》,《产经纪实》2007年第2期。
    (28)秦桂兰:《扬中柳编合作闯市场》,《农家致富》2013年第8期。
    (29)郝文黎、王爱富、池忠林:《襄阳柳编走向世界》,《中国税务报》2003年7月11日,第A3版。
    (30)刘青:《阜南柳编艺术研究》,《美术教育研究》2011年第10期;赵伟:《安徽省淮河柳编的制作工艺及相关问题研究——以阜南、霍邱两县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31)曲婷:《山东莱州草编艺术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09年;曹娜:《中国传统手工编制品在现代家居产品中的运用——以山东博兴县草柳编为例》,硕士学位论文,青岛理工大学,2012年。
    (32)杜家利、李娜、杜凤梅:《获嘉县草编:鼓起农民钱袋子》,《新乡日报》2010年12月16日,第2版。
    (33)霍桂臣、尚永福、郭宝金:《唐三营镇草编业年创产值7500万》,《承德日报》2010年1月4日,第3版。
    (34)代朗:《双流:特产草编包装有机草莓大受客商青睐》,《中国特产报》2009年1月9日,第C01版。
    (35)陈国孟:《仙游:草编走俏海外,野草身价陡升》,《国际商报》2007年8月23日,第11版。
    (36)阿里:《灵武草编制品市场失而复得》,《中国特产报》2003年6月26日,第2版。
    (37)王琢成:《嘉定黄草编织品》,《上海工艺美术》1999年第8期。
    (38)黄永平:《竹藤芒草产业是一项富民工程编织》,《广西林业》2008年第1期。
    (39)佚名:《广东藤编》,《中国对外贸易》1997年第12期。
    (40)盛柳:《南海藤编,在指间开出花》,《黄金时代学生族》2013年第7期。
    (41)吴红萍、刘华东:《藤铁产业支起财富安溪》,《中国商报》2004年3月5日,第2版。
    (42)周文良:《崇州市政协助力藤编产业升级发展》,《人民政协报》2013年2月5日,第A02版。
    (43)李大庆:《发展汉中民间工艺品,把文化产业做成民生工程的思考》,《艺术科技》2015年第2期。
    (44)赵新国:《姜楼信用社支持“绳网之乡”》,《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1994年第7期;于亮:《女功与教化——曹州绳编中的儒家教化机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45)《尚书·尧典》:“畴若予工?佥曰:垂哉!帝曰:俞,咨,垂,汝共工。”汉代马融注:“谓主百工之官。”“共工”,“为司空,共理百工之事。”参见[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67页。按:传统观点均认为《尧典》是后世史官追叙尧的事迹,然尧、舜均属传说中人物,其时未有国家,何来设官分职。其实是后世史官按夏商制度追述传说中事,反映的是夏商制度。
    (46)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第2131页。
    (47)原文作“女乐三万”。《管子》卷23《轻重甲》,《二十二子》,第184页。
    (48)陈振中:《先秦手工业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67页。
    (49)郭沫若主编:《甲骨文合集》第3册,北京:中华中局1979年版,第814页。
    (50)郭沫若主编:《甲骨文合集》第3册,第813页;郭沫若主编:《甲骨文合集》第9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629页;郭沫若主编:《甲骨文合集》第7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790页。
    (51)陈振中:《先秦手工业史》,第769页。
    (52)《左传》卷54,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第2134-2135页。
    (5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356-1358页。
    (54)魏明孔主编,蔡锋著:《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先秦秦汉卷》,第20、21页。
    (55)据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第9-15页相关内容统计。
    (56)《周礼·冬官考工记》载:“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汉郑玄注:“百工,司空事官之属。”又“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郑玄注:“百,众言之也。”此外,“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郑玄注:“父子世以相教。”而且“凡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砖埴之工二”。郑玄注:“攻犹治也。砖之言拍也,埴黏土也。”参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第905-906页。
    (57)《诗·召南·采蘋》:“于以盛之,维筐及筥。”毛亨传:“方曰筐,圆曰筥。”参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第286页。
    (58)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第1261页。
    (59)《周礼·天官冢宰》:“典丝掌丝入而辨其物,以其贾楬之。”“典枲掌布缌缕纻之麻草之物,以待时颁功而授赍。”参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第690、691页。
    (60)《周礼·天官冢宰》:“掌葛以时征绤之材于山农。”参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第748页。
    (61)《周礼·地官司徒》:“笾人掌四笾之实,……凡笾事掌之。”郑玄注:“竹曰笾。女笾,女奴之晓笾者。”参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第671页。
    (62)《周礼·天官冢宰·内宰》,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第684页。
    (63)《周礼·天官冢宰·内宰》,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第687页。
    (64)陈维稷主编:《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第58页。
    (65)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第693、643页。
    (66)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定公四年》,第1536页。
    (67)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定公四年》,第1537-1538页。
    (68)《史记》卷32《齐太公世家》(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80页)云:“太公至国……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
    (69)《史记》卷129《货殖列传》(第3255页)云:“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故齐冠带衣履天下。”
    (70)《国语》卷6《齐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26页)云:“处工,就官府。”
    (71)《国语》卷6《齐语》(第227页)云:“令夫工,群萃而州处,审其四时,辨其功苦,权节其用,论比协材,旦暮从事,施于四方,以饬其子弟,……夫是,故工之子恒为工。”
    (72)三国时韦昭注:“国,国都城郭之域也。……二千家为一乡。……工、商各三也。”参见《国语》卷6《齐语》,第229-230页。
    (73)《墨子》卷8《非乐上》,《二十二子》,第251页。
    (74)《墨子》卷9《非命下》,《二十二子》,第254页。
    (75)《吕氏春秋》卷4《孟夏纪·尊师》,《二十二子》,第640页。
    (76)《商君书》卷2《算地》,《二十二子》,第1106页。
    (77)《晏子春秋》卷5《内篇·杂上》,《二十二子》,第574页。
    (78)《孟子注疏》卷5《滕文公章句上》,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第2705页。
    (79)《韩非子》卷8《说林上》,《二十二子》,第1143页。
    (80)参见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53-257页。
    (81)《左传·成公十三年》,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第1911页。
    (82)《周礼·春官宗伯》:“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及地祗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参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第753页。
    (83)《周礼·春官宗伯》:“司几筵,掌五几五席之名物,辨其用与其位。”郑玄注:“筵亦席也。铺陈曰筵,藉之曰席。然其之筵席通矣。”唐贾公彦疏:“设席之法,先设者言筵,后加者为席。”参见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第774-775页;林尹注译《周礼今注今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版,第214-215页。
    (84)杨伯竣《孟子译注》卷1《梁惠王章句》(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页)载:“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另,杨伯峻《论语译注·先进篇》(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126页)载:“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85)《尚书·牧誓》,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第182页。
    (86)《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下),第1825页。
    (87)《淮南子》卷13《泛论训》,《二十二子》,第1264页。
    (88)杨伯峻:《论语译注·雍也》,第63页。
    (89)杨伯峻:《孟子译注·梁惠王下》,第44页。
    (90)《韩非子》卷19《五蠹》,《二十二子》,第1183页。
    (91)高亨:《诗经今注·大雅·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78页。注:陶,借为掏;復,借为,从旁边掏的洞叫做,即山洞或窑洞;向下掏的洞叫做穴,即地洞;家室,即房屋。
    (92)高亨:《诗经今注·大雅·緜》,第379页。注:绳,指施工前拉绳做为取直的标准;缩,捆束;版,筑墙夹土的长板,以犹於也。载,读为栽,筑墙时所立的木柱。筑墙时要立上木柱,把长板横着捆在木柱上,所以说缩版以载。板的两头都有木柱,墙的两面都横着长板,填土板内,舂之使坚实,然后去其柱板,则墙成。
    (93)高亨:《诗经今注·大雅·绵》,第379页。注:捄,鸠,把土装在筐里;陾陾,装土声。度,填入,即把筐里的土填在筑墙板的中间。薨薨,填土声。
    (94)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卷21《辨证类·坐地席上》(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217页)载:“古无椅凳,席地而坐,故坐字从土。”
    (95)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上),第357页。
    (96)高亨:《诗经今注》,第141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