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史学 >

孙炜冉:渤海民族源流问题研究评述(2)

http://www.newdu.com 2019-07-02 《中国边疆学》第九辑 孙炜冉 参加讨论

    一、中国的主要观点
    关于渤海的族源问题,在现在的研究中往往被替换成了渤海国的归属问题,[1]该现象是值得学界注意和反思的。无论渤海民族族源是粟末靺鞨,还是高句丽、汉人,抑或是多元一体,都改变不了其为中国古代民族和地方政权的事实。对于渤海的族源,实际上更准确的说是初建渤海国的政治力量的民族构成,国内主要意见有两种:
    一种是靺鞨说。这是自金毓黻《东北通史》以来,[2]中国学界长期坚持的传统观点。学界对此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姜守鹏援引不同地区、同一时期的相关文献,如唐朝方面的《通典》、新罗方面的《崔致远集补》、日本方面的《类聚国史》等中外古籍文献,及鸿胪井石刻等,证实当时无论是中国、朝鲜(包括韩国)还是日本的古代重要文献,关于渤海族属都明确其是由靺鞨人所建并以靺鞨为主体的政权。[3]朱国忱、魏国忠、王承礼、郭素美、郝庆云等也肯定并坚持这一认识。[4]刘振华运用金石文、音韵学、语言学、民族学等研究方法和相关材料,论证“渤海王族大氏的族属所出非为高丽,乃是靺鞨。”[5]刘毅利用中国、日本、朝韩诸史料并结合考古材料,对渤海国族源问题进行了考证,认为《新唐书·渤海传》当视为研究渤海史之可信资料。故其所言“渤海粟末靺鞨”,系研究渤海国族源问题之凭证。靺鞨即渤海,渤海国族源“靺鞨说”得到肯定。[6]李健才虽然也认同靺鞨说,但与大多数学者认为渤海是由粟末靺鞨所见不同,他认为建立渤海的靺鞨不是粟末靺鞨,而是白山靺鞨。[7]
    一种是“渤海族”说,即若干民族融合说。首倡者是崔绍熹,他从渤海族形成的视角探讨了这个问题,认为在粟末靺鞨归附高句丽的5世纪末以后,至渤海建国的200余年间,两个民族就有着相互融合的过程;他主张以粟末靺鞨为主体吸收高句丽因素形成的人民共同体就是渤海靺鞨,它既是“高丽别种”,又是渤海族;大祚荣的建国过程就是新民族的形成过程。[8]与其认识相似,但略有差异的是王成国和孙秀仁、干志耿的观点,他们主张渤海族是在渤海20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以粟末靺鞨为中心,融合靺鞨其它诸部和扶余、挹娄、秽貊故地的居民及高句丽遗民所形成的。[9]孙进己也持“渤海族”说,但与上述几人不同的是,其更加强调渤海建国集团主要成分的粟末靺鞨是来自于秽貊,认为高句丽末期尚未形成渤海族,即到此时还没有形成粟末靺鞨人和高句丽人的融合,因此不能以种族融合论来说明“高丽别种”。[10]他主张通过粟末靺鞨等秽貊系靺鞨和高句丽人的融合而形成的渤海族经历了渤海国200余年的存立,只有居住在渤海国东北部地区的黑水、铁利等靺鞨还没有融合到渤海族里;渤海族是由秽貊系靺鞨人、扶余、沃沮、秽貊和高句丽人及少数汉族融合而成的,所以渤海族文化和勿吉系靺鞨文化之间有一定的差异;他还指出,渤海族的多数后来为汉族所同化,成为了汉族人。[11]张博泉、程妮娜则认为上述各族共同构成渤海族,而渤海族就是日本史料《类聚国史》中所谓的“土人”。[12]
    对于上述“渤海族”的说法,中国学界也有不同意见者。金香主张,渤海国的主体民族是粟末靺鞨人,“高丽别种”含有政治上的依附关系之意。[13]她认为,居住在渤海国版图内的诸种族间没有出现过民族融合,进而否认渤海族的形成;在她看来,所谓“渤海人”有两个意思:广义上为渤海国居民的意思,包括许多族属;狭义则专指粟末靺鞨人。[14]该观点得到了郑永振的认同。[15]
    值得学界注意的是,不能仅仅凭建国者大祚荣的出身来断定渤海国的族属,该问题也引发了学界的普遍反思。[16]苗威提出大祚荣的族属可能既不是靺鞨,亦非高句丽,而是契丹;但同时强调,这并不代表渤海民族族属就成为了契丹,而依旧认为靺鞨人仍是渤海民族中所占比重最大者。[17]
    由于《旧唐书·渤海靺鞨传》载记大祚荣出身为“高丽别种”,这使得研究者在讨论渤海的族属问题时,渤海与高句丽的关系成为绕不开的课题。[18]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始于境外,国内学者也加入其中。姜守鹏批驳了境外学者所主张的“高句丽后继国家”论,再次强调“靺鞨”说;[19]马一虹首先肯定渤海与高句丽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指出正因如此,唐王朝才特别授予大祚荣“渤海郡王”的封号,附会中原大姓高氏,意在使渤海不再像高句丽那样对唐朝的天下秩序构成威胁。[20]王成国、武玉环则始终强调渤海与高句丽本就分属于不同的族系,并不存在血缘上的联系。[21]令有许多学者从民族“别种”的问题入手,驳斥关于渤海族属判定中依据所谓“高丽别种”认定其就是高句丽人的认识。[22]
    笔者认为,所谓构成渤海民族的主体并不单是传统认识的靺鞨人,其实靺鞨人、高句丽人、汉人这三部分都是渤海民族的主体,于是渤海民族文化才突出体现这三种文化的并行和逐步融合,而契丹、奚、秽貊、粟特等其他民族成分比重较低,属于渤海民族支源。倘若某一支民族在渤海民族形成过程中起到了绝对主导,那么则不会有新的民族称谓“渤海族”出现,之所以出现新的民族称谓渤海族,正是因为多支族源民族力量不相上下,不能兼并其他而独大,故而才造成新的融合民族的出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