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杨志强 安芮:南方丝绸之路与苗疆走廊——兼论中国西南的“线性文化空间”问题(3)

http://www.newdu.com 2019-08-20 《社会科学战线》(长春 杨志强 安芮 参加讨论

    二、“苗疆走廊”的提出及内涵
    2012年初,笔者及贵州大学民族学团队首次提出了“苗疆走廊”(原称古苗疆走廊,现亦称苗疆文化走廊)概念。“苗疆走廊”是指元明清时期连接湖广与西南边陲云南省的一条重要的驿道,它起自今天湖南省的常德市,沿水陆两路溯沅江而上,经桃源、沅陵、怀化、芷江、新晃等地进入贵州省,然后至镇远改行陆路,东西横跨贵州中部的施秉、黄平、凯里、麻江、福泉、龙里、贵阳、清镇、平坝、安顺、关岭、晴隆、盘县等后进入云南省,经过富源、曲靖、马龙等地后至昆明。(11)这条通道系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新开之驿道,此前文献中并无此路之记载,开通后常被称为“普安道”“一线路”“东路”等;此外,还有另一条也是元代开辟的由云南曲靖分道北上经沾益及贵州威宁、毕节、赤水至四川泸州、重庆的驿道,这条路线文献中常称为入滇“西路”或“乌撒道”;在元代以后内地进入云南地区的数条交通线中,当以上述这两条最为重要,其中又尤以“东路”为主。有明一代,因东路所经过的贵州地域多为土司控制或“生苗”盘踞的少数民族地区,驿道犹如一线孤悬牵连两端,故俗称“一线路”。至清代初期,随着在西南地区推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政策和用武力“开辟苗疆”,基本消除了周边的少数民族或土司势力对道路安全带来的威胁及隐患,故“一线路”之称也随之消失。另一方面,自东路驿道开通以后,经过数百年的历史发展和变迁,逐步形成以这条线路为干道,并连带周边的省道、府州县道、盐道、水道等为一体的、呈狭长走廊带状的交通网络,因此广义上的苗疆走廊应包括从曲靖分道至泸州的西路、明初水西土司奢香修筑的“龙场九驿”、由贵定(新添)主干道分道经都匀南下至广西的南线、从贵阳北上遵义至四川綦江的北线等,此外清初实施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开辟苗疆”后疏通的清水江和都柳江水道也应视为苗疆走廊的组成部分。
    “苗疆走廊”的提出,旨在以交通线为中心,探讨元明清时期“官道”与西南边疆地区“国家化”进程的关系。在研究方法和视野上,关注由交通线路连带起来的军事、经济及政治等因素呈现的空间性关联,将民族或族群社会置于具体场域中,探讨国家力量和汉文化推动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整合过程、地域文化形成和跨族际认同等问题。自苗疆走廊提出以来陆续发表了多篇成果,当前学界已把苗疆走廊列入中国主要的“民族走廊”之一,与藏彝走廊、河西走廊、武陵走廊、南岭走廊等相提并论。(12)目前对这条线路的重要性已基本形成共识,只是在如何冠名上尚有些不同的看法。
    元代之所以要开辟连接湖广云南的这条新通道,从历史大背景看主要是受唐宋以后中原政治中心东移和江浙、两湖地区经济先后崛起这一总体趋势的影响:但直接原因却与曾经的“天府之国”四川的衰落有关。在南宋与蒙古的战争中,四川因成为双方争夺的重点而屡遭兵燹,致使四川的户籍人口大量减少,据元至元十九年(1282)的统计,四川全省在籍人口仅存12万余户,只相当于南宋宁宗时期259万余户的1/20不到,其赋税收入也跌落到10个行省中的末端。(13)在这一背景下,至元二十七年(1290),四川行省右丞耶律秃满答儿等上书朝廷,建议在四川、云南、湖广三省交叉管辖下的今贵州地域内建立若干新的站赤(驿站),从云南普安(安顺)向东开辟一条新线至湖广与常行道路相连,如此可缩短2000余里路程。次年朝廷批准了这一方案,陆续在普安至沅州(芷江)间设立十余站赤,与原有的常行道路相连,正式开通了这条通道。这样一来,原位于三省交界、被视为蛮荒之地的贵州地区,因此路开通地缘重要性急剧上升,一跃而成为“湖广、四川、云南喉衿之地”,其控扼西南诸省交通枢纽之地位也由此形成。(《元史·志第十五·地理六》)
    洪武四年(1371),明太祖朱元璋为征服云南,罢八番顺元宣慰司都元帅府,改置贵州卫,陆续收服各地土司,疏通湖广辰沅至云南普安的驿道。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派遣30万大军分两路进攻盘踞云南的蒙古残余势力。其中5万人取道四川泸州经沾益至曲靖:主力部队25万人则从湖广之辰(沅陵)、沅(芷江)沿“普安道”(即后来的入滇东路)经贵州地区进至云南曲靖。征服云南后,因当地土司不断反抗,朱元璋遂决定在云贵两地屯集重兵驻守,沿交通线密集设置卫所,并从内地的湖广、江西、安徽等地征发调集了大量的军队及民众移居云贵地区,由此基本奠定了明王朝在西南边疆地区的政治统治及军事布防之格局。
    卫所作为明代创立的颇具特色的军事制度,按定制,每卫兵额为5600人,下依序设若干千户所及百户所、总旗及小旗;卫所隶属各省的都指挥使司,由朝廷的五军都督府及兵部管辖。士兵有事调发从征,无事则务农自养,并设有专门的“兵户”户籍制度来保障军队稳定。就云贵地区而言,明初征服云南后,洪武年间在云贵地区设置的卫所基本都部署在由内地通往云南的几条交通线上,而重点又集中在由湖广经贵州至云南的驿道沿线,形成以入滇东路即我们今天所说的苗疆走廊为军事防御重点的格局。这种格局从明初洪武年间西南及中南地区的卫所分布总体态势也明显地反映出来,其分布态势如下:
    湖广行省:洪武年间共设置了25卫,这些卫所大致分成两种类型:一为驻扎在中心区域的腹地卫,如武昌卫、长沙卫、岳州卫等,多与府州同治;二是边地卫,主要分布在湖广地区西南部通滇黔驿道沿线地区,如贵州境内的“边六卫”(偏桥卫、平溪卫、镇远卫、清浪卫、铜鼓卫、五开卫)、辰州卫、永定卫、沅州卫、靖州卫等,它们或驻扎在驿道线上,或分布在驿道线的周边地区,形成彼此呼应的防御态势。(14)
    贵州地区:洪武年间先于云南设置了贵州都护使司,下辖18卫:即贵州卫、永宁卫、平越卫、乌撒卫、毕节卫、安庄卫、普安卫、赤水卫、兴隆卫、龙里卫、新添卫、都匀卫、威清卫、平坝卫、安南卫、清平卫、普定卫、贵州前卫等。贵州建省后,省内设置的卫所前后共有30卫(含“边六卫”)、140余所。这些卫所除“西四卫”(永宁卫、赤水卫、毕节卫、乌撒卫)驻扎在西路(乌撒道)沿线、都匀卫位于广西入黔孔道上外,其余均分布在入滇东路沿线或周边地区。
    云南行省:洪武年间共设置了15卫,即云南左卫、云南右卫、云南前卫、云南右护卫、大理卫、楚雄卫、临安卫、景东卫、曲靖卫、金齿卫、洱海卫、蒙化卫、平夷卫、越州卫、六凉卫。这些卫所除个别外,基本都分布在贵州至昆明的“普安路”以及从昆明至大理、保山一线地区。(15)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