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与法国的战略磋商 1936年3月7日,德国在实现普遍义务兵役制近一年之后,重新占领了莱茵不设防区。此时,英国政府仍对将德国拉回国际联盟体系和国际裁军会议抱有幻想,不愿意对德国实行经济制裁,更不愿意承担“大陆义务”。而法国政府也“不打算单独行动,而是准备同洛迦诺条约其他参加国将此事提交国联行政院……法国人的意见,即使从内阁的反映来看,也是畏首畏尾,犹豫不决”(62),实际“既不愿意轻易放弃莱茵兰,又根本不想动用武力;一旦放弃,也不愿承担放弃的责任”(63)。法国政府倾向于让英国带头采取行动,最终两国只是对德国进行了有气无力的谴责并要求其不再向莱茵兰增兵和构筑工事。为了安慰法国,英国同意了法方提出的举行军事参谋会谈的建议。 4月15-16日,英国、法国和比利时三国军事参谋人员在伦敦举行会谈。然而,英国政府在事前就决定,会谈应是低级别的,仅限于《洛迦诺公约》英方所承担的义务范围,而且会谈应是技术层面的,不涉及政治问题;英方代表无权就军事问题作出承诺,在采取何种形式援助法比两国的问题上,英国政府保留最终的决定权。(64)因此,此次三国军事参谋会谈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在海军方面,三方代表就相关情报交流达成一致意见;空军方面,就各自空军力量和可用机场情况进行了讨论,具体的技术问题决定留待以后研究;陆军方面,则限于讨论英方所能提供的陆军力量,法方所能提供的港口设施、将部队安排运输至集结地以及相关的空中掩护的情况。(65)实际上,英国军方对举行参谋会谈一直抱抵触态度,认为会增加英国在实际难以提供有效援助的情况下被法国拖入对德国战争之中的风险,最终对国家安全造成不利后果,这在以下参谋长委员会的备忘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由于对英法两国缺乏信心,比利时随后退出法比联盟,宣布严守中立,以图自保。事实上,法国对英国不愿意承担“大陆义务”也了然于心。法国总参谋部在30年代中期的一份评估报告中就指出,“1914-1918年英国大规模的军事介入,作为一个特例,再也不会重现了”(66)。此后,英法比三国军方虽然互有来往,但主要限于各国使馆军事武官之间的情报交流。 1936年10月25日,德国与意大利签署《柏林—罗马轴心协定》,同年11月25日,德国与日本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11月6日,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形成,随后不久意大利退出了国联。鉴于欧洲形势的不断恶化,1937年12月16日,外交大臣安东尼·艾登(Anthony Eden)建议再次同法国和比利时军方举行参谋会谈,以便英国能够做好履行《洛迦诺公约》义务的准备,但遭到了三军参谋长的反对,而12月22日内阁刚刚通过上述提到的国防协调大臣英斯基普关于各军种未来预算的报告,实际意味着放弃了陆军的“大陆义务”。 在1938年2月4日的备忘录中,三军参谋长充分表达了英国军方的一贯立场。他们认为: 除了现实困难之外,参谋会谈将不可避免地使我们牵扯进军事义务之中,从而限制我们介入时决定采取何种形式的行动自由。因此,我们的结论是,不应同任何国家举行参谋会谈…… 迄今已接受以下情形,即在未来我们站在法国一方作战的任何欧洲战争中,采取的首要举措之一就是派遣一支野战军前往大陆。但是,即使在上述提及的形势下,派遣这支力量一直是战时我们军事政策的一部分,我们依然反对同法国举行参谋会谈。但是,最近内阁关于英国陆军角色的决定,改变了陆军战时义务的状况,现在派遣一支野战军前往大陆处于较低的优先次序。因此,就陆军而言,我们认为眼下坦诚地告知法国人新的情况是更为适宜的,而不是考虑重开我们一方只能两手空空参与的参谋会谈。 ……从军事角度来看,最重要的是目前我们不应表现出双脚都站到法国一边。因此,同法国制订关于联合行动以对付德国的密切合作所带来的军事上的好处,不论看起来多么合乎道理,也比不上这种联合行动将会使我们陷入本想避免的那种严重危险的局面,即德国难以消释的疑忌和敌视态度。(67) 外交部认为三军参谋长的这份备忘录是“一份令人震惊的文件”(68)。在艾登的坚持下,内阁没有完全接纳三军参谋长的意见,决定在不作出确切承诺的前提下,英法两国军方至少就空军合作问题举行参谋会谈,同时将有关英国远征军安排的最新变动告知法国政府。(69) 4月6日,内阁会议再次讨论了有关英法参谋会谈的问题。3月14日德国吞并奥地利的举动,一定程度上促使英国政府进一步决定:原则上同意会谈的领域从空军事务扩大至陆军和海军事务,并且不限于军事武官层级;会谈涉及的具体细节由帝国国防委员会负责制定方案;关于通知法国政府远征军安排最新变动的时机,则选择在帝国国防委员会方案制定完毕之后。(70) 4月13日,内阁审议了8日参谋长委员会提交的报告和11日帝国国防委员会对该报告的研究意见,最终决定:同意在参谋会谈之前通过内阁大臣或外交渠道将英国远征军的最新变动告知法方;会谈将在英方所承担的《洛迦诺公约》义务的基础上进行;设想意大利保持中立,不将其列入会谈所针对的对象;可将比利时纳入英法参谋会谈;除以上之外,应将会谈涉及的内容范围、英方关于战争性质的看法以及战争伊始英方合作的力度等告知法方。鉴于英国和意大利相关会谈进展令人满意,不将参谋会谈的范围扩大涉及地中海地区;鉴于日本深陷在中国,会谈无需涉及远东地区;因此,会谈在政治层面只针对德国发动战争的情况下英国对法国和比利时所承担的义务问题。会谈的军事背景不应再现1914年的情形,而是设想德国会力图发起致命一击,鉴于马其诺防线的防御能力,这种攻击不太可能针对法国,而更可能针对英国易受空袭的工业和其他资源。 另外,由于暂不考虑意大利和日本,以及避免德国寻找借口废除1937年7月的《英德海军协定》,不将海军合作纳入会谈范围。考虑到在战争爆发后较早的阶段英国派一支远征军的可能性不大,所以陆军方面的合作也不纳入此次会谈的范围,但应告知法方这种情况,以及英国政府会采取其他形式的援助。(71)因此,此次参谋会谈只限于两国的空军合作问题。 1938年4月28至29日,法国总理爱德华·达拉第( Daladier)和外交部长乔治·博内(Georges Bonnet)访问伦敦。首相张伯伦和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勋爵首先主张同意大利维持良好关系,尽管法方存在不同的理解,但同意将意大利排除在假想敌之外。关于参谋会谈,英方重申了上述内阁会议已确定的立场。对两国空军合作的设想,达拉第表示满意,但认为陆军和空军是紧密合作的军种,两国的陆军最好也应像空军一样进行合作;达拉第没有提出英国远征军两个正规师的兵力过少,只是强调“如果它们都是机械化师,将更加有所助益”;关于海军,达拉第指出法国海军在地中海、北非和大西洋地区的重要作用,希望两国海军也加强合作。张伯伦则强调当前形势与一战前形势的不同,认为空军的出现和发展使英国政府不得不更加关注自身的安全: 英王陛下政府目前甚至难以就在某种不测的情况下派遣如此较小规模的兵力前往大陆作出承诺。他唯一能够说的是,届时的政府将决定是否采取这样的行动……英国的公众对于大陆义务心存不安,英王陛下政府希望避免,在无意识和违背自身意愿的情况下卷入为一场欧洲大陆战争提供地面部队援助的任何承诺之中,这可能会阻碍在战争爆发之时政府以最有利于国家利益的方式使用英国的武装力量。 因此,张伯伦认为目前的参谋会谈涉及陆军问题没有实际意义,海军合作问题亦是如此。虽然英方在顾及法方感受的情况下同意参谋会谈应涵盖各军种,但强调已有的具体原则立场不会改变。此外,对于正在恶化的苏台德危机,英方明确表示,“如果德国政府决定针对捷克斯洛伐克这个国家采取敌对行动,就我们目前的军事状况而言,不可能阻止这些行动一举成功。完全从军事角度看,捷克斯洛伐克国家的重建不得不有待于一场我们取得胜利的战争”。(72) 首脑会晤之后,经讨论内阁决定,军事参谋会谈将通过外交武官的渠道进行,“会谈内容限制在这一报告所建议的范围内,从军事的角度看,不宜进行同法国和比利时的三方会谈”。(73) 慕尼黑危机后,法国面临德国越来越大的战争威胁,英国也不得不面对在德国直接进攻法国或者法国援助被侵略的捷克斯洛伐克的情形下自身卷入战争的问题。1938年11月23至25日,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在访问意大利之前前往法国,张伯伦打算“给法国人民一个机会,来倾诉他们抑制住的感激和钟爱之情,增强达拉第的地位,鼓励他最终采取措施整顿国防,把他的人民更加团结起来,让法国和欧洲看到,即使我们渴望和德国、意大利交朋友,我们也不会因此忘了原来的盟友”(74)。 在英法巴黎首脑会晤中,达拉第表示,如果英国遭受德国的进攻,法国将一定伸出援手,法方向英国提供的空军援助,能够挫败德国的首轮进攻,在德国进攻法国的情况下,他希望英方提供更大规模的支持,“在三周后派遣两个师的兵力是不够的,需要更多的师,而且应尽可能地摩托化……在不做任何不必要的公开的情况下,安排专家继续讨论,研究在战争爆发之后至少最早在第八天英国派两个师前往法国”。张伯伦则强调英国资源的有限性,不得不把重点放在空中防御上,“因此,任何援助法国的军事力量都必然受到装备不足的限制,包括中型和重型火炮……在坦克数量方面,英国也存在不足,因为花费了很长时间去决定合适型号的坦克。这种状况将得到改善,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装备它们,那么增加准备派往海外部队的数量也是无益的”。(75) 对于达拉第来说,张伯伦拒绝考虑英法扩大军事参谋会谈的范围和英国远征军的规模,结果是“极度令人失望的”(76)。英国政治家和军方都觉得,“法国是企图诱骗英国加入针对德国的军事同盟”,“慕尼黑危机对英国的整体战略,特别是陆军的角色几乎没什么影响”。(77) 但面对法国不断提出加大援助的请求,英国也担心置之不理会导致英法关系的倒退,产生对英国不利的后果。12月15日,哈利法克斯在帝国国防委员会会议上指出,如果法国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可能对英法关系产生不良的影响,存在德国进攻英国时,法国因与德国达成妥协而袖手旁观的危险。(78)英国驻法武官威廉·弗雷泽(William Fraser)也接到法方的警告,如果英国继续无视法国的需要,法国可能退回到孤立,没有英方的援助,法国只能保卫自己,无法顾及低地国家和海峡沿岸。(79) 28日,哈利法克斯收到弗雷泽关于法国战略形势的报告。报告指出,慕尼黑危机后,对法国而言,小协约国、苏联、波兰和中立的比利时都指望不上,面对人口两倍于己的德国以及受德国怂恿而蠢蠢欲动的意大利,法国只能把希望首先寄托于英国,其次是法国的非洲属地。法方期望,除空军和海军合作之外,在地面援助力量方面,能够得到来自英方的确切支持。而英方认为的不应再承担“大陆义务”或者只提供海军和空军支持的想法,与法方的立场不相一致。法方认为,英国政府应在战争爆发3个月内派遣一支规模足以弥补德法力量平衡的陆军力量。报告最后指出,“法国全部的战略最终不但必须有赖于英国的友谊,而且取决于知晓英国准备如何在大陆上援助于他。因为在法国人看来,只有英国能提供唯一的资源去填补中欧失去的34个捷克师”。(80)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