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制与轮制“并用”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有学者说,在考古发掘中看到同一件陶器上有泥条痕迹与拉坯痕迹“混合”现象,称之为“泥条拉坯”。这种现象应属轮制范畴。 问题一:制陶者已经有拉坯成型的技能,何必还要经过泥条这个中间环节?因为陶轮构造还有缺陷,操作方法还不熟练,这是原始的、不成熟的过渡性拉坯成型,恰好说明轮制是由手制演变而来的。 问题二:模拟实验表明,泥条筑成适宜的含水率为22%~20%,拉坯成型适宜的含水率为26%~25%,二者含水率相差悬殊,必有矛盾,怎样操作才能并用?办法是在已经筑成的泥条上补水软化,达到适宜拉坯的含水率时再拉坯成型。 快轮制陶技术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什么 在铜石并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各地区快轮制陶技术的发展很不平衡:下游地区的山东龙山文化轮制技术高度发达,中游地区的河南龙山文化轮制技术比较发达,上游地区的齐家文化迄今为止未见轮制陶器。 我认为,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有两个[1]。 取决于快轮制陶“技术传播”规律 快轮制陶技术可以传播,如同能量可以传递:黄河下游地区是快轮制陶技术的发源地,好比地震的“震源”,震动最大;中游地区快轮制陶技术逐渐变弱,好比震波逐渐减弱;上游地区迄今为止未见轮制陶器,好比震波已经消失。在山西境内,各地区快轮制陶技术的发展也不平衡:位于山西南端的垣曲县古城东关遗址,庙底沟二期文化时出现个别轮制的小型陶器,龙山文化时的轮制技术比较发达;位于晋西南偏北的陶寺遗址,轮制法出现于陶寺文化中期,但是直到晚期仍只有一部分中小型泥质陶器采用快轮拉坯成型。从总体上看,黄河流域的快轮制陶技术为由东向西、由南向北传播,在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弱以至消失,这是各地区快轮制陶技术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即内因。 受到“技术思想”的影响 现有资料表明,各地区制陶技术的侧重点不同:黄河上游地区的制陶者看重彩陶艺术,使该地区成为彩陶制作工艺最发达的地区;黄河中游地区的制陶者首创模制法,使该地区成为模制法最流行的地区;黄河下游地区的制陶者高度重视轮制法,使该地区成为快轮制陶技术最发达的地区。技术是由人掌握的,是由人的技术思想支配的,所谓“技术思想”是指人在进行技术活动时的逻辑思维、设计理念和贯穿始终的主导思想,各地区制陶技术的重点不同就是技术思想存在差异的表现。技术思想差异是各地区快轮制陶技术发展不平衡的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内模制法的证据是什么 内模制法出现于铜石并用时代早期,沿用至夏商时代。战国秦代开始出现外模制法。内模制法和外模制法都属于常规模制法。本文只谈内模制法。 一些袋足器的器身为手制成型,袋足则采用内模制法成型。经观察,证据有四种,下面以《中国古代制陶工程技术史》中所用陶器标本为例作具体说明(括号内为原书中图号): 第一种,袋足内壁平整,是素面内模的印痕。内壁平整是指没有凹凸不平的成型痕迹、修整痕迹或纹饰。例如河南渑池县班村遗址庙底沟二期文化的陶斝H1088∶9、F106∶12(图4-6),袋足内壁平整[2]127,属于铜石并用时代早期。河南偃师县二里头遗址的陶鬲T1∶61(图6-17),袋足内壁平整[2]236。湖北黄陂盘龙城的陶盉PWZT72⑦∶15(图6-20),袋足内壁既有素面的内模印痕,又有泥条缝隙两道,是将泥条盘筑在圆锥形内模上再拍打成型的,由于所用的泥料含水率较低,泥料较硬,虽然经过拍打,内壁的泥条缝隙仍然能够保留下来[2]238。素面内模印痕与泥条缝隙并存,恰好说明模制法是由手制法演变而来的。这些器物都属于夏商时代。 第二种,袋足内壁有反篮纹(阴纹),是篮纹(阳纹)内模的印痕。例如山西垣曲县古城东关遗址庙底沟二期文化的陶斝ⅠH251∶62(图4-7),袋 足 内 壁 有 竖 向 反 篮 纹(阴纹)[2]128,属于铜石并用时代早期。 第三种,袋足内壁有反绳纹(阳纹),是绳纹(阴纹)内模的印痕。例如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陶寺文化的深腹斝M2115∶9、瘦足鬲H321∶4(图5-12)[2]182,袋足内壁都有反绳纹(阳纹);垣曲县古城东关遗址龙山文化的陶鬲ⅠH220∶19、ⅢH9∶1(图5-16),袋足内壁都有竖向反绳纹(阳纹)[2]185。这些器物都属于铜石并用时代晚期。内蒙古敖汉旗大甸子墓地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陶鬲M878∶5(图6-8),空足里面有凸起的绳纹[2]228,也就是反绳纹(阳纹),属于夏商时代。 第四种,袋足内壁有麻点纹(阴纹),是凸点纹(阳纹)内模的印痕。例如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陶寺文化的肥足鬲ⅢH303∶12(图5-20),袋足内壁布满排列整齐、略有间距的麻点纹(阴纹),是从内模的凸点纹(阳纹)上一次性翻印下来的;器身内壁布满错乱而密集的麻点纹(阴纹),麻点之间有打破关系,是从陶垫的凸点纹(阳纹)上多次翻印下来的[2]189。袋足与器身麻点纹的差异,显示出模制与手制两种成型方法的区别。这种器物属于铜石并用时代晚期。 上述第一种是模制袋足典型的成型方法,较难辨认。第二、三、四种少见,容易辨认,其“纹饰”变化有规律可循:内模外表有阳纹(如篮纹、凸点纹),袋足内壁就翻印成阴纹(如反篮纹、麻点纹);内模外表有阴纹(如绳纹),袋足内壁就翻印成阳纹(如反绳纹)。翻印导致阳纹变成阴纹,阴纹变成阳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