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使用民族八省区资源禀赋及经济发展相关数据,建立资源禀赋分析模型,并构建“理想条件”参照组,对比分析区位异质性因素、资源禀赋、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显示,民族地区区域异质性因素显著作用于资源禀赋价值的体现及区域经济的发展:排除异质性因素影响,“资源优势”特点较为明显;引入区域异质性因素后,“资源诅咒”特性逐渐显现。在现有资源禀赋条件下,各异质性因素通过不同的路径作用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能力正向作用于经济发展;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民族地区经济制度体系、产业发展类型负向作用于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之上,提出降低民族地区资源诅咒效应并发挥资源比较优势的实施路径。 关 键 词:区域异质性/民族地区/资源禀赋/资源诅咒 标题注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滇桂黔石漠化地区中药材特色产业精准脱贫研究”(16CMZ023)。 作者简介:马楠,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马楠,男(回族),中南民族大学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民族经济。 一、资源禀赋理论 资源禀赋理论主要分为“资源优势论”“资源诅咒论”和“资源中性论”。 “资源优势论”。John Habakkuk以美国19世纪的经济大发展为例,提出当时美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其丰富的矿产资源。Wright认为,1879年至1940年间,美国产业经济的成功发展主要源于三点: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期相对先进的资源开发技术,密集的资源开发。严瑞珍认为,农业是我国天赋的工业化资源源泉,农业产业化是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1]。覃成林指出,城市范围内要素禀赋结构升级能够有效推动经济发展[2]。方颖认为,资源禀赋丰裕的城市能通过溢出效应及交易效率传导机制,有效推动区域内产业发展,实现经济增长[3]。 “资源诅咒论”。Auty认为,自然资源禀赋不仅不能够有效驱动区域经济发展,反而会产生一定的限制作用,整体表现为资源禀赋越高的地区,其经济发展则相对越缓[4]。在此基础上,Sachs和Warner使用实证手段对Auty的资源诅咒论进行了分析与检验[5]。Papyrakis和Gerlagh提出,资源禀赋引导企业投入初级产品的简单加工生产中,挤出了企业的创新行为,资源与经济增长的负向作用大于正向作用[6]。徐康宁进一步揭示了“资源诅咒”的传导机制,即对资源禀赋的依赖导致制造业衰退和制度的弱化,并最终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7]。 “资源中性论”。Davis G认为,从长期经济绩效发展角度分析,矿产资源禀赋与矿产经济发展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证据。张贡生认为,资源诅咒论存在多方面的争议,一是衡量指标的设计存在缺陷;二是经济增长速度定义不准确;三是不具有中国市场发展特点;四是传导机制分析不够深入[8]。Daniel Lederman提出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没有十分确定的“诅咒”或者促进关系,二者关系仍然需要做进一步的计量经济学分析[9]。 上述理论和实证分析,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也存在薄弱环节。首先,现有对区域资源禀赋价值的论断大多缺乏比较,不同的参照系得出的分析结论各不相同,导致结论应用难以有效推广。其次,研究往往仅对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二者进行分析,而忽略了区域间异质性因素的影响。 基于此,本文主要以民族八省区为对象,展开针对性的研究。首先,分别从整体和个体两个层面,分析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其次,建立资源禀赋面板数据分析模型,构建“理想条件”参照组,用于对比分析区域异质性因素对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的实际作用效果。第三,在民族地区现有经济发展条件下,分析异质性因素作用于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的传导方式,并提出降低民族地区资源诅咒效应、发挥资源比较优势的具体路径。这既是对资源禀赋理论的一种补充,也能够为民族地区充分发挥资源比较优势、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