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经济生态 >

区域异质性视角下民族地区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研究(4)

http://www.newdu.com 2019-11-05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 马楠 参加讨论

    四、异质性因素作用于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的路径
    民族区域间各异质性因素在现有资源禀赋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路径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效果各有不同。
    经济基础异质性。与东部及中部地区比较,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发展能力相对较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对民族地区“人才”“资本”“资源”等要素产生明显的侵蚀、替代作用,同时其区域发展红利无法覆盖民族地区,因此前者经济发展产生的“侵蚀效应”限制了后者的经济发展。相比之下,中部地区对民族地区要素虽然也具有一定侵蚀作用,但由于区域比邻,民族地区能够分享其区域发展红利,因此区域“带动发展”特性更为明显。
    经济体制异质性。民族地区现有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呈现出“内部拉动能力有限、对外开放度不高”的特点,制度建设的后发优势没有充分挖掘,导致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经济的发展。
    产业发展异质性。现有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大多集中于资源型产业,如采矿业、初级产品制造业等,属于资源及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效益的发挥建立在大量资源与人力的投入基础之上,使得区域内非资源性产业的人力资源积累不足,同时生态压力逐渐加大,要素“挤出效应”明显,最终导致经济发展减缓。
    交通运输能力异质性。交通运输能力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物资运输、产品流通、文化交流、人才引进等活动的开展,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基础设施条件水平。同时,从“大推进理论”角度分析,区域内道路交通项目的开展,也能够有效促进区域外资本及人才的进入,并为本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其对经济发展的正向推动作用十分明显。
    基于以上状况,提出降低民族地区资源诅咒效应、发挥资源比较优势的三条路径。
    第一,优化产业结构,使产业类型多样化,延伸产业链条。从宏观层面构建较为合理的一、二、三产业结构;发挥“有形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价值的同时,进一步深挖“无形资源”(如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等)的价值;延伸产业链,提升区域分享资源价值链红利的能力。
    第二,健全经济支撑体系,完善经济体制。民族地区现行经济体制已成为限制其经济发展的枷锁之一。应当在不影响民族经济特色前提下,着重加强经济体制建设,扩大区域对外开放度,加强经济往来交流。并且,着力防止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由于缺乏经济竞争能力而产生新的贫困群体。
    第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区位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增长。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能够有效拉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在不断增强自身资源价值红利分享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与中部地区对接的交通及物流能力,充分释放资源价值。同时,加大人才引进、基础教育完善、科技支撑能力等层面的投入,缓解东部地区对民族地区所产生的侵蚀效应。
    注释:
    ①根据国家统计局对一次性能源的界定以及民族地区主要的能源资源开发类型,本文将资源界定为煤炭、石油、天然气三大类。
    ②此处使用Delphi法,确定2003-2014年民族地区资源综合相对承载力中,各类资源权重系数取值为1/3,因此:资源综合相对承载力=(石油资源相对承载能力+天然气资源相对承载能力+煤炭资源相对承载能力)/3。
    ③本文使用区域进出口贸易额占区域生产总值的比例反映经济制度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严瑞珍.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J].经济研究,1997(10).
    [2]覃成林,李超.要素禀赋结构、技术选择与中国城市现代产业发展[J].产业经济研究,2012(3).
    [3]方颖,纪衎,赵扬.中国是否存在“资源诅咒”[J].世界经济,2011(4).
    [4]Auty.Industrial Policy Reform in Six Large Newly Industrializing Countries:The Resource Curse Thesis[J].World Development,1994,22(1):11-26.
    [5]Sachs,Warner.Fundamental Sources of Long-run Growt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7,87(2):184-188.
    [6]Papyrakis,Gerlagh.The Resource Curse Hypothesis and Its Transmission Channels[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4,32(1):181-193.
    [7]徐康宁,王剑.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6(1).
    [8]张贡生,李伯德.驳资源诅咒论[J].经济问题,2010(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