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学 > 经济生态 >

区域异质性视角下民族地区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研究(3)

http://www.newdu.com 2019-11-05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 马楠 参加讨论

    三、民族地区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的微观分析
    为了验证以上观点,进一步构建资源禀赋分析模型及“理想条件”,深入分析区域异质性因素、资源禀赋、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
    1.模型与变量。在Sachs和Warner建立的模型基础上,建立以下资源禀赋面板数据分析模型:
    
    其中,i表示第i个民族省区,t代表年份,C为常数项,ε为随机扰动项,为对应变量的系数向量,y代表区域生产总值,H代表区域异质性因素,R代表区域资源禀赋条件。
    此处将区域异质性因素确定为区域经济发展现状(E)、产业发展类型(I)、交通运输能力(A)三个主要因素。并且,由于变量指标量纲不同,绝对数值无法进行横向比较,因此对各类参数进行对数处理。将各异质性因素带入公式(2),得公式(3):
    
    根据新古典经济学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和扩散效应,本文认为,由于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基础相对其他地区较为薄弱,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资本要素与技术要素会自由流动,从非民族地区流向民族地区,以获得相对更高的技术收益和资本收益。故将公式3中参数E设定为:东部地区经济生产总值()、中部地区生产总值()以及民族地区经济制度体系(Inst)③。
    资源诅咒理论其关注重点主要为矿产资源相关领域,本文从市场终端出发进行反向分析,以产业投资重点反推产业发展类型和趋势,因此将公式3中参数I设定为:采矿业及制造业固定资产投入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比例(Invest)。
    民族地区多属“老、少、边、穷”区域,原始条件较差,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受限,随着西部大开发、精准扶贫等战略的逐步实施,民族地区区域条件有所改善,这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巨大,因此将公式3中参数A设定为:民族地区铁路线长度及公路(含村道)线长度()。
    2.“理想条件”下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针对性分析区域异质性因素对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影响,此处尝试构建“理想条件”并将其定义为:第一,区域间资源禀赋存在差异性,除此之外,其它经济发展影响因素不存在明显差异;第二,区域所处经济发展外部环境基本相同,并且与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没有显著差异,不发生明显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
    根据上述定义,对面板数据进行对应处理:作常数化处理,归并入常数项C;Inst、Invest、取民族八省区对应参数的均值;R维持原始数值不变。在“理想条件”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资源禀赋及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分析结果显示,民族地区资源禀赋条件、经济制度体系、采矿业及制造业固定资产投入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比例、地区交通条件(铁路、公路总里程)每提高1%,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则相应变化0.29%、-0.12%、2.35%、1.48%。表明在现有经济发展条件下,若区域间无明显异质性因素的影响,则经济制度体系显著负向作用于经济发展;资源禀赋条件、产业发展类型及交通运输能力显著正向作用于经济发展。这一结论一定程度上与前文以民族地区为整体所描述的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的轮廓关系相吻合。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结论是在“理想条件”下分析得到的,并没有充分考虑区域异质性因素的影响,因此结论是否能够有效推广,并且其理论基础是否扎实,必须做进一步的对比研究。
    
    3.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异质性因素。为对比分析区位异质性因素对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的实际作用效果,在前文的基础之上,取消“理想条件”的限制,引入各异质性因素的实际状态。此处使用民族八省区2003年至2014年统计年鉴中所列,、Inst、Invest、对应的实际数据,R与“理想条件”数据保持一致,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可见,各异质性因素变量均在1%的水平上与区域经济发展显著相关。其中,第(1)至(5)列为异质性因素变量单独作用的结果,第(6)列为综合作用结果。
    第(1)列显示,区域资源禀赋水平每提高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约提高0.52%,与“理想条件”下的分析结果保持一致。第(2)列显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每提高1%,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约下降0.26%,“极化效应”明显;相比之下,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每提高1%,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约提高1.3%,“均衡发展”理论特点更加显著。第(3)列显示,民族地区现行经济制度体系每强化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反而下降约2.78%,制度不仅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反而限制了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第(4)、(5)列显示,采矿业及制造业固定资产投入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比例每提高1%,能够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约1.36%;交通条件(铁路、公路里程总数)每改善1%,区域经济发展提高约1.65%;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大推进理论”。
    第(6)列,综合各种异质因素的共同影响,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显著正向作用于经济发展;资源禀赋、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制度体系、采矿业及制造业固定资产投入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比例显著负向作用于经济发展。
    4.“理想条件”与异质性因素作用下的效果比较。通过对比“理想条件”(表3)及异质性因素作用下(表4)的分析结果,可以发现,二者在对资源及资源应用的价值判断存在显著差异。
    首先,表3与表4第(1)至(5)列的结论保持一致。即,“理想条件”与各因素独立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效果基本相同。解释为:前文“理想条件”的分析忽略了区域间异质性因素的影响,其得到的对资源价值的论断缺乏完整的理论支撑。
    其次,对比表3与表4第(6)列结果,发现不同经济条件下资源禀赋及产业发展类型两个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截然不同。表4第(6)列的结论解释为:在民族地区现行经济发展环境中,资源禀赋显著负向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但作用强度十分微弱。
    第三,区域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的研究,必须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产业发展类型、交通运输能力等异质性因素对二者的影响。异质性视角下我国民族地区目前资源禀赋呈现微弱的“诅咒”特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