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县官”之由来与战国秦汉时期的“天下”观(3)

http://www.newdu.com 2019-11-20 《中国史研究》2019年第 杨振红 参加讨论

    三、“县官”一词源于“四海九州县内”的“天下”观(25)
    前引唐人司马贞《史记索隐》对“县官”的解释,应本于《礼记·王制》(26)及郑玄注。《礼记·王制》对世界和王制有一套系统的理论:
    凡四海之内九州,州方千里。州建百里之国三十,七十里之国六十,五十里之国百有二十,凡二百一十国。名山大泽不以封,其余以为附庸、间田。八州,州二百一十国。
    天子之县内,方百里之国九,七十里之国二十有一,五十里之国六十有三,凡九十三国。名山大泽不以朌。其余以禄士,以为间田。
    凡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国,天子之元士、诸侯之附庸不与。
    天子百里之内以共官,千里之内以为御。
    千里之外设方伯。五国以为属,属有长;十国以为连,连有帅;三十国以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国以为州,州有伯。八州八伯,五十六正,百六十八帅,三百三十六长。八伯各以其属属于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以为左右,曰二伯。
    千里之内曰甸。千里之外曰采,曰流。(27)
    ……天子使其大夫为三监,监于方伯之国,国三人。
    天子之县内诸侯,禄也。
    外诸侯,嗣也。(28)
    ……自恒山至于南河,千里而近。自南河至于江,千里而近。自江至于衡山,千里而遥。自东河至于东海,千里而遥。自东河至于西河,千里而近。自西河至于流沙,千里而遥。西不尽流沙,南不尽衡山,东不尽东海,北不尽恒山,凡四海之内,断长补短。方三千里,为田八十万亿一万亿亩。方百里者,为田九十亿亩。山陵、林麓、川泽、沟渎、城郭、宫室、涂巷三分去一,其余六十亿亩。
    ……天子之县内,方千里者,为方百里者百,封方百里者九,其余方百里者九十一。又封方七十里者二十一,为方百里者十,方十里者二十九,其余方百里者八十,方十里者七十一。又封方五十里者六十三,为方百里者十五,方十里者七十五,其余方百里者六十四,方十里者九十六。
    ……天子之大夫为三监,监于诸侯之国者,其禄视诸侯之卿,其爵视次国之君,其禄取之于方伯之地。方伯为朝天子,皆有汤沐之邑于天子之县内,视元士。诸侯世子世国,大夫不世爵。使以德,爵以功。未赐爵,视天子之元士,以君其国。诸侯之大夫不世爵禄。(29)
    县内,夏时天子所居州界名也。殷曰畿。《诗·殷颂》曰:“邦畿千里,维民所止。”周亦曰畿。畿内大国九者,三公之田三;为有致仕者副之,为六也;其余三,待封王之子弟。次国二十一者,卿之田六;亦为有致仕者副之,为十二;又三为三孤之田;其余六,亦待封王之子弟。小国六十三,大夫之田二十七,亦为有致仕者副之,为五十四;其余九,亦以待封王之子弟。三孤之田不副者,以其无职,佐公论道耳,虽其致仕,犹可即而谋焉。(30)
    《王制》说四海之内为九州,每州千里,每州有大(百里)、中(七十里)、小(五十里)封国二百一十个;天子所居独为一州,称“县内”,有大、中、小封国九十三个。四海“西不尽流沙,南不尽衡山,东不尽东海,北不尽恒山”,“断长补短”,方三千里。县内也称作甸。县外的八州也称作采,王设方伯进行统治。县内和八州的采形成九州。县内和八州内也实行分封,但县内分封的诸侯其性质为禄,八州即采分封的诸侯是嗣。九州之外是流,是王统治之外的区域。九州加流就构成了四海。四海、九州、县内、采、流即《礼记·王制》所构架的世界。
    
    图1 《礼记·王制》的四海、九州、县内示意图
    以下材料可以佐证“天子之县内”的说法在汉代影响很大。《盐铁论·地广》载文学语:
    文学曰:“古者,天子之立于天下之中,县内方不过千里,诸侯列国,不及不食之地,《禹贡》至于五千里;民各供其君,诸侯各保其国,是以百姓均调,而繇役不劳也。今推胡、越数千里,道路回避,士卒劳罢。故边民有刎颈之祸,而中国有死亡之患,此百姓所以嚣嚣而不默也。夫治国之道,由中及外,自近者始。近者亲附,然后来远;百姓内足,然后恤外……”(31)
    《白虎通·京师》:
    禄者,录也。上以收录接下,下以名录谨以事上。《王制》曰:“天子三公之田视公侯,卿视伯,大夫视子男,士视附庸……天子之县内,有百里之国九,七十里之国二十一,五十里之国六十三,凡九十三国。名山大泽不以封,其余以禄士,以为间田。”
    诸侯入为公卿大夫,得食两家采不?曰:有能然后居其位,德加于人,然后食其禄,所以尊贤重有德也。今以盛德入辅佐,得两食之。故《王制》曰:“天子之县内诸侯禄也,外诸侯嗣也。”(32)
    两书均沿袭了“天子居县内”“县内方千里”的说法。但《礼记·王制》说“九州三千里”,而《盐铁论》所引《禹贡》则说五千里,表明当时人对天下、世界的认识已经扩大。
    此外,《说文》“宀”部:
    寰,王者封畿内县也。从宀,瞏声。户关切。(33)
    《礼记·王制》“天子县内”的观念当源于《逸周书·作雒》。其文载:
    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禄父,俾守商祀。建管叔于东,建蔡叔、霍叔于殷,俾监殷臣。武王既归,乃岁十二月崩镐,肂予岐周。周公立,相天子……周公敬念于后曰:予畏周室克追,俾中天下。及将致政,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方七百里。南系于雒水,地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制郊甸方六百里,国西土为方千里。分以百县,县有四郡,郡有□鄙。大县城,方王城三之一;小县立城,方王城九之一。郡鄙不过百室,以便野事。农居鄙,得以庶士;士居国家,得以诸公、大夫。凡工贾胥市臣扑,州里俾无交为。(34)
    说周公时在雒邑建立东都,“为方千里,分以百县”。这一观念流传甚广。《说文》“邑”部:
    郡,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故《春秋传》曰“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是也。至秦初,天下置三十六郡以监县。从邑。君声。(35)此外,《风俗通义·佚文》:
    周制:天子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郡者,群也。故《左氏传》曰:“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至秦始皇初,置三十六郡以监县,县,平也。(36)
    此段佚文辑自《意林》、《史记·秦始皇本纪》张守节《正义》、《艺文类聚》卷六、《太平御览》卷一五七、《天中记》卷一三,可见流传之广。《说文》文字几乎和《风俗通义·佚文》相同,不排除《风俗通义》抄自《说文》,也不排除两者有一个共同的文本来源。此外,《吕氏春秋·季夏纪》:“是月也,令四监大夫合百县之秩刍,以养牺牲。令民无不咸出其力,以供皇天上帝、名山大川、四方之神,以祀宗庙社稷之灵,为民祈福。”高诱注:
    周制,天子畿内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郡有鄙,故《春秋传》曰:“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周时县大郡小,至秦始皇兼天下,初置三十六郡以监县耳。此云“百县”,说周制畿内之县也。四监,监四郡大夫也。(37)
    由此来看,《逸周书·作雒》以及《礼记·王制》在汉代应被奉为圭臬。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