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这方面的代表性文章有戚国淦《史坛巨匠,后学良师——怀念齐思和先生》,《世界历史》1982年第1期;马克垚《学贯古今,史通中外——略论齐思和先生的史学》,《世界历史》1995年第2期;齐文心《先父齐思和生平及著作简述》,《农业考古》2000年第3期;齐文颖《勤奋、创新、爱国——纪念先父齐思和先生百年诞辰》,《燕京学报》新26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杨俊光《比较与会通:齐思和的史学风格》,《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4年卷;陈峰、刘婷《齐思和与现代新史学之建立》,《求是学刊》2014年第4期。 ②这方面的代表性研究有张光华《齐思和与〈中国史探研〉研究》,南开大学2003年硕士学位论文;黄安年《融中外史学于一体的课程新体系——读〈齐思和史学概论讲义〉》,《云梦学刊》2007年第4期;杨俊光《试论齐思和的史学史思想》,《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2年卷;杨俊光《论20世纪三四十年代齐思和的史学批评》,《安徽史学》2013年第2期;张露《齐思和历史教育思想与实践初探》,四川大学2017年硕士学位论文。 ③这篇博士论文一直未获出版。2009年底,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美国史教授王希先生和夫人庞瑾女士在购买了论文的缩微胶卷后,通过缩微胶卷阅读器将齐先生的博士论文整理出一份纸本文本,送给齐思和先生的女儿齐文颖教授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图书馆保存。本文依据的即是这个纸本文本。 ④关于这场论战的主要文献参见高军编《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⑤关于论战中的“封建”问题,参见冯天瑜《“封建”考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5-270页。 ⑥Chi Szu-ho,“Chinese Feudalism During the Ch’un-Ch’iu Period”,Ph.D.Dissertation,Harvard University,1935,p.Ⅲ. ⑦Chi Szu-ho,“Chinese Feudalism During the Ch’un-Ch’iu Period”,Ph.D.Dissertation,Harvard University,1935,p.Ⅲ. ⑧Chi Szu-ho,“Chinese Feudalism During the Ch’un-Ch’iu Period”,Ph.D.Dissertation,Harvard University,1935,p.Ⅲ. ⑨关于齐思和对封建制的定义,参见ChiSzu-ho,“ChineseFeudalismDuringtheCh’un-Ch’iuPeriod”,Ph.D.Dissertation,HarvardUniversity,1935,pp.1-14。 ⑩Chi Szu-ho,“Chinese Feudalism During the Ch’un-Ch’iu Period”,Ph.D.Dissertation,Harvard University,1935,p.17. (11)Chi Szu-ho,“Chinese Feudalism During the Ch’un-Ch’iu Period”,Ph.D.Dissertation,Harvard University,1935,p.17. (12)参见Chi Szu-ho,“Chinese Feudalism During the Ch’un-Ch’iu Period”,Ph.D.Dissertation,Harvard University,1935,pp.34-75。 (13)Chi Szu-ho,“Chinese Feudalism During the Ch’un-Ch’iu Period”,Ph.D.Dissertation,Harvard University,1935,p.101. (14)Chi Szu-ho,“Chinese Feudalism During the Ch’un-Ch’iu Period”,Ph.D.Dissertation,Harvard University,1935,p.125. (15)Chi Szu-ho,“Chinese Feudalism During the Ch’un-Ch’iu Period”,Ph.D.Dissertation,Harvard University,1935,p.170. (16)Chi Szu-ho,“Chinese Feudalism During the Ch’un-Ch’iu Period”,Ph.D.Dissertation,Harvard University,1935,p.245. (17)Chi Szu-ho,“Chinese Feudalism During the Ch’un-Ch’iu Period”,Ph.D.Dissertation,Harvard University,1935,p.246. (18)Chi Szu-ho,“Chinese Feudalism During the Ch’un-Ch’iu Period”,Ph.D.Dissertation,Harvard University,1935,p.246. (19)Chi Szu-ho,“Chinese Feudalism During the Ch’un-Ch’iu Period”,Ph.D.Dissertation,Harvard University,1935,p.247. (20)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21)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第7页。 (22)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第11页。 (23)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第9页。 (24)在1933年之前,庚款留美生基本上都由清华学校留美预备部选派,后来随着国立清华大学的成立,改由教育部直接管理调控,在全国统一招考,于1933、1934、1935、1936、1940、1943年共选派了六届留美生,吴于廑是1940年的第五届庚款留美生,录取的专业是经济史,参见章开沅、余子侠《中国人留学史(上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371-372页;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0-131页。 (25)吴于廑:《士与古代封建制度之解体;封建中国的王权和法律》,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67页。 (26)吴于廑:《士与古代封建制度之解体;封建中国的王权和法律》,第293页。 (27)参见张荫麟《周代的封建社会》,《清华学报》第10卷,1935年第4号,第803-836页;张荫麟《中国史纲》,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25-55页。 (28)吴于廑:《士与古代封建制度之解体;封建中国的王权和法律》,第175页,注释1。 (29)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第3页。 (30)齐思和致洪业信件,1935年4月17日,未刊。 (31)关于美国革命的几种解释范式,可以参见李剑鸣《意识形态与美国革命的历史叙事》,《史学集刊》2011年第6期,第3-29页。 (32)参见Charles Howard McIlwain,The American Revolution:A Constitutional Interpretati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58; 中译本可以参见查尔斯·霍华德·麦基文《美国革命的宪法观》,田飞龙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33)参见Charles Howard McIlwain,The Growth of Political Thought in the West:From the Greeks to the End of the Middle Ages,New York,1932。 (34)参见Charles Howard McIlwain,Constitutionalism:Ancient & Moder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40; 中译本可以参见查尔斯·霍华德·麦基文《宪政古今》,翟小波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5)吴于廑:《士与古代封建制度之解体;封建中国的王权和法律》,第171页。 (36)关于施莱辛格的人生经历和史学思想可以参见ArthurM.Schlesinger,InRetrospect:TheHistoryofaHistorian,NewYork:Harcourt,Brace&World,Inc.,1963。 (37)参见Arthur M.Schlesinger,New Viewpoints in American History,Westport:Greenwood Press,1977。 (38)这批学生包括著名的思想史家亨利·F·梅,思想史和社会史学家默尔·柯蒂、卡尔·布里登博,移民史学家奥斯卡·汉德林,科学史家A·亨特·杜普雷等,多人曾获得各类重大的历史学术奖项,或者担任美国历史学会(AHA)等学术组织的主席。参见谈丽《小阿瑟·施莱辛格史学思想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5页。 (39)齐文心:《先父齐思和生平及著作简述》,《农业考古》2000年第3期。 (40)参见齐文颖口述《齐思和:燕园第一位哈佛博士》,《新京报》2005年12月28日。 (41)陈毓贤:《洪业传》,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96页。 (42)陈毓贤:《洪业传》,第194-195页。 (43)齐文心:《先父齐思和生平及著作简述》,《农业考古》2000年第3期。 (44)参见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