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背景的日益多元化在相当程度上推动着研究领域的多元化。根据受调查机构的填报资料(见图15),尽管政治、经济、国际关系依然是传统的三大研究领域,分别占比13.0%、14.9%和15.8%,但此前相对缺乏研究的领域也开始获得新的关注,比如社会和文化等领域,分别占比12.7%和15.4%。这说明除相对更实用的研究领域之外,研究机构也开始认识到知识生产的重要性,致力于挖掘非典型研究领域。中国的拉美研究虽然发轫于历史研究,但拉美历史研究和现实需求的关联度不高,因此一直不温不火,当前所占比重为12.4%。不过,令人欣喜的是,拉美研究的领域不断向外扩展,甚至法律(0.9%)、艺术(2.2%)、宗教(2.2%)、人类学(3.1%)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特别是青年研究人员的关注。新人、新机构和新领域在学术生产上具有相对滞后性,并不能即刻带来研究成果的变化,但可以想象,未来拉美研究的成果必将更加宽广和多元化。 (五)机构活跃度相对不高,成果推介意识有待增强 尽管近年来中国的拉美研究机构不断加速发展,但机构的学术活跃度相对不高,成果或活动的对外传播意识也普遍较低。调查发现,有接近60%的机构平均每年仅举行一次学术会议,举行两次学术会议的机构占比也只有30%(见图16)。举办学术会议、探讨学术问题是研究机构最重要的职能活动之一,学术活跃度不足显然无益于机构学术氛围的营造和培养。不过,这或许是因为如前所述许多机构没有年度预算或者经费相对有限,抑或机构人员不足,难以举办一定规模的学术会议。 相对于学术会议,学术讲座显然更加便捷,成本更低,因此更容易执行。如图17所示,有44%的拉美研究机构平均每年举行4~6次学术讲座,甚至有22%的机构活动次数更多:有12%的机构活动次数在10次及以上,有10%的机构活动次数在7~9次。学术讲座的次数相对增多对于拉美知识的传播是非常有益的,但同时也反映出许多新设机构有过度依赖这种学术形式来刷“存在感”的嫌疑。 尽管学术活跃度相对不高,但令人欣慰的是科研机构的学术成果并不少见。受访的53家拉美研究机构(考虑到其中许多机构是近几年成立的),不仅科研成果总体表现良好,成果表现形式也相对多样(见图18)。根据统计,53家拉美研究机构共申报各类学术成果504篇/部,平均每家机构9.5篇/部。其中中文论文302篇,占比59.9%;外文论文120篇,占比23.8%;专著30部,占比6.0%;译著25部,占比5.0%;编著27部,占比5.4%。但比较令人生疑的是,外文论文多达120篇,这是一个与常识不太相符的数字。进一步了解发现,一些新成立的拉美研究机构直接聘用拉美学者做研究人员,或者邀其做3~12个月不等的访问学者,聘用或访问期间的学术成果计入研究机构的年度成果。专著和编著的数字略高,也令人生疑。据了解,其背后原因仍然主要是上述情况的存在,但也包括前些年成果正好集中在2018年出版,以及一些拉美研究机构对拉美学者的考核相对宽松,对其成果形式不像对国内科研人员那般严苛,以致编著成为重要的成果表现形式。 如果按年均学术成果数量对机构进行细分的话,可以发现学术成果在不同机构间的分布是极其不平衡的(见图19)。统计表明,2018年度科研成果总量在10篇以上的机构共有13家,占全部受调查机构的24%;而有22家机构2017年度的科研成果量在5篇以下,占比42%。甚至有7家机构2017年度的学术成果为零,不过可以理解的是,这些机构大多是近两年才成立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