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历史学 > 古今文献 >

《论衡》的海洋论议与王充的海洋情结(3)

http://www.newdu.com 2019-12-24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 王子今 参加讨论

    五、磁学原始与“司南”发明
    《韩非子·有度》说:“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22](P88)看来“司南”一语出现很早。《论衡·是应》写道:“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有人解释司南之杓:“司南之杓:古代一种辨别方向的仪器,原理和指南针相同,用磁铁制的小勺放在方盘上,勺柄指南。”[19](P1003)《太平御览》卷七六二引《论衡》:“司南之勺,投之于地,其柄指南。”《太平御览》卷九四四引《论衡》:“司南之杓,投于地,其柄南指。”[23](P3382,4192)有学者指出,“‘投之于地’乃‘投之于池’之误。这里的‘池’,指‘流珠池’或‘澒池’,即水银或汞池”[24](P218)。此说可信。当时“司南”可能还没有应用于海洋航行实践,即在“浮于海者,迷于东西”的情况下定向、定位,但是这种需求必然会促进用以“辨别方向”的技术生成,在航海事业发展较为先进的地方尤其如此。王充对“司南”的关注,或许可以从海洋文化考察的视角认识其意识背景。
    所谓“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体现了对地磁感应的早期认识。《论衡·乱龙》还说到“礠石引针”现象:“顿牟掇芥,礠石引针,皆以其真是,不假他类。他类肖似,不能掇取者,何也?气性异殊,不能相感动也。刘子骏掌雩祭,典土龙事,桓君山亦难以顿牟、礠石不能真是,何能掇针取芥?子骏穷无以应。子骏,汉朝智囊,笔墨渊海,穷无以应者,是事非议误,不得道理实也。”[2](P695)王充所谓“礠石引针”,可能是关于磁学的最早的比较严肃的文献记录。
    有航海史研究者指出,指南针作为“理想的指向仪器”在海上航行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发明。“我国是什么时候发明人工磁化方法和制造出指南针的,现在还无法确切地知道。”现在看来,“最迟在北宋初期就已经发明了人工磁化的方法,并且成功地制造出了指南针”。“在北宋末期,我国已经把指南针作为导航仪器,应用在航海事业中。”“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是我国古代对人类文明进化的极其伟大的贡献”[25](P147,149,151)。马克思曾经赞扬“指南针“”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之一“,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26](P427)。作为指南针发明之技术基础的“司南之杓”,以及作为指南针发明之理念基础的“礠石引针”等现象的记录见于《论衡》,是对王充文化意识与学术思想进行总结时绝不可以忽略的。
    六、关于“鲸鱼死”
    在《论衡·乱龙》篇讨论“顿牟掇芥,礠石引针,皆以其真是,不假他类”之后,王充在论证“天道自然”这一科学主题时,又说到一种海洋生物的生命现象,即“鲸鱼死”:“夫以非真难,是也;不以象类说,非也。夫东风至,酒湛溢;鲸鱼死,彗星出。天道自然,非人事也。事与彼云龙相从,同一实也。”[2](P695-696)
    中国大陆古代居民对于“鲸鱼”的认识,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有学者指出:“关于鲸类,不晚于殷商,人们对它已有认识。安阳殷墟出土的鲸鱼骨即可为证。”[27](P348)据德日进、杨钟健《安阳殷墟之哺乳动物群》记载,殷墟哺乳动物骨骼发现有:“鲸鱼类若干大脊椎骨及四肢骨。但均保存破碎,不能详为鉴定。但鲸类遗存之见于殷墟中,乃确切证明安阳动物群之复杂性。有一部,系人工搬运而来也。”《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梦与海神战,如人状。问占梦,博士曰:‘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候。今上祷祠备谨,而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致。’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自琅邪北至荣成山,弗见。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遂并海西。”《论衡·纪妖》记述秦始皇最后滨海行程,也说到秦始皇“梦与海神战”及“候神射大鱼”情节“:……明三十七年,梦与海神战,如人状。是何谓也?曰:皆始皇且死之妖也。始皇梦与海神战,恚怒入海,候神射大鱼,自琅邪至劳、成山不见。至之罘山,还见巨鱼,射杀一鱼,遂旁海西至平原津而病,到沙丘而崩。”[2](P922-923)这里所谓“大鱼”“巨鱼”,有人认为就是“鲸鱼”。有关“大鱼如山”“死岸上”“膏流九顷”,骨骼可以利用的记载?,说明沿海人们对“鲸鱼死”的现象是熟悉的。秦汉宫苑仿拟海洋的池沼中,有鲸鱼模型。
    关于鲸鱼集中死于海滩这种海洋生物生命现象的明确记载,最早见于中国古代文献《汉书》卷二七中之上《五行志中之上》:“成帝永始元年春,北海出大鱼,长六丈,高一丈,四枚。哀帝建平三年,东莱平度出大鱼,长八丈,髙丈一尺,七枚。皆死。京房《易传》曰:‘海数见巨鱼,邪人进,贤人疏。’”现在看来,关于西汉晚期“北海出大鱼”“东莱平度出大鱼”的记载,是世界最早的关于今人所谓“鲸鱼集体搁浅”“鲸鱼集体自杀”情形的比较明确的历史记录。记载东汉史事的文献也可以看到涉及“出大鱼”的内容。《续汉书·五行志三》“鱼孽”题下写道:“灵帝熹平二年,东莱海出大鱼二枚,长八九丈,高二丈余。明年,中山王畅、任城王博并薨。”刘昭《注补》“:京房《易传》曰‘:海出巨鱼,邪人进,贤人疏。’臣昭谓此占符灵帝之世,巨鱼之出,于是为征,宁独二王之妖也!”《淮南子·天文》关于天文和人文的对应,有“人主之情,上通于天,故诛暴则多飘风,枉法令则多虫螟,杀不辜则国赤地,令不收则多淫雨”语,同时也说到其他自然现象的对应关系,包括“鲸鱼死而彗星出”。《淮南子·览冥》也写道:“东风至而酒湛溢,蚕咡丝而商弦绝,或感之也;画随灰而月运阙,鲸鱼死而彗星出,或动之也。”对于所谓“鲸鱼死”,高诱的解释就是“鲸鱼,大鱼,盖长数里,死于海边”[3](P83-84,195)。《淮南子》“鲸魚死而彗星出”的说法为纬书所继承,其神秘主义色彩得以进一步渲染。《太平御览》卷七引《春秋考异邮》:“鲸鱼死而彗星出。”注:“《淮南子》亦云。”又《太平御览》卷九三八引《春秋考异邮》曰:“鲸鱼死而彗星出。”《太平御览》卷八七五引《春秋考异邮》作“鲸鱼死彗星合”,宋均注“:鲸鱼,阴物,生于水。今出而死,是时有兵相杀之祥也。故天应之以妖彗也。”[23](P34,4167,3881)《论衡·乱龙》所谓“夫东风至酒湛溢,鲸鱼死彗星出,天道自然,非人事也”的判断,否定了以为“鲸鱼死,彗星出”是政治灾异的认识,体现了“天道自然”并不与“人事”必然对应的清醒的认识。这种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完全“自然”的感觉,应是建立在熟悉海洋环境的“自然”经验的心理基础之上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