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古今文献 >

《论衡》的海洋论议与王充的海洋情结(4)

http://www.newdu.com 2019-12-24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 王子今 参加讨论

    七、“海内”与“四海之内”
    《论衡·书虚》写道:“舜之与尧,俱帝者也,共五千里之境,同四海之内。”[2](P174)指出先古圣王“尧”“舜“”俱帝”,其执政区域之“共“”同”空间,乃“四海之内”。又《论衡·艺增》“:《论语》曰‘:大哉!尧之为君也,荡荡乎,民无能名焉。’”王充写道“:言荡荡,可也;乃欲言民无能名,增之也。四海之大,万民之众,无能名尧之德者,殆不实也。”也说“四海”。而《论衡·艺增》又说:“《尚书》‘协和万国’,是美尧德致太平之化,化诸夏并及夷狄也。言协和方外,可也;言万国,增之也。夫唐之与周,俱治五千里内。周时诸侯千七百九十三国,荒服、戎服、要服及四海之外不粒食之民,若穿胸、儋耳、焦侥、跂踵之辈。并合其数,不能三千、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尽于三千之中矣。而《尚书》云‘万国’,褒增过实,以美尧也。”[2](P388,381-383)王充澄清儒家经典“美尧”“美尧德”“褒增过实”的宣传时,也涉及“四海”与“万国”对应的语言习惯。
    《论衡·谈天》同样指出“儒书”“久远之文”的不合理:“儒书言:‘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销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天不足西北,故日月移焉;地不足东南,故百川注焉。’此久远之文,世间是之言也。文雅之人,怪而无以非,若非而无以夺,又恐其实然,不敢正议。以天道人事论之,殆虚言也。与人争为天子,不胜,怒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有力如此,天下无敌。以此之力,与三军战,则士卒蝼蚁也,兵革毫芒也,安得不胜之恨,怒触不周之山乎?且坚重莫如山,以万人之力,共推小山,不能动也。如不周之山,大山也。使是天柱乎?折之固难。使非〔天〕柱乎?触不周山而使天柱折,是亦复难。信,颛顼与之争,举天下之兵,悉海内之众,不能当也,何不胜之有!”[2](P469-470)王充在与“儒书”的论辩中用“举天下之兵,悉海内之众”语,“天下”与“海内”对应。这正是汉代政论的语言定式。
    “海内”,当时已经成为与“天下”对应的语汇。《史记》卷一一八《淮南衡山列传》所谓“临制天下,一齐海内”就是典型的例证。当时以大一统理念为基点的政治理想的表达,已经普遍取用涉及海洋的地理概念。政治地理语汇“四海”与“天下”,“海内”与“天下”的同时通行,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中原居民的世界观和文化观中,海洋已经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贾谊《新书·时变》有“威振海内,德从天下”的说法[28](P96)。《淮南子·要略》:“天下未定,海内未辑……”[3](P3090)《盐铁论·轻重》可见“天下之富,海内之财”,同书《能言》也以“言满天下,德覆四海”并说。又《世务》也写道:“诚信著乎天下,醇德流乎四海。”[15](P180,459,508)在这种语言形式背后,是社会对海洋的共同关心。“海内”和“天下”形成严整对应关系的文例,《汉书》中即可以看到:“贞天下于一,同海内之归。”“临制天下,壹齐海内。”“天下少双,海内寡二。”“威震海内,德从天下。”“海内为一,天下同任。”“海内晏然,天下大洽。”[6](P3972,2172,2795,2244,2399,2872)这一语言现象,体现了当时中原居民海洋意识的初步觉醒。
    《论衡·解除》说:“行尧、舜之德,天下太平,百灾消灭,虽不逐疫,鬼不往。行桀、纣之行,海内扰乱,百祸并起,虽日逐疫,疫鬼犹来。”[2](P1043)是以“天下太平,百灾消灭”与“海内扰乱,百祸并起”形成对照。“天下”与“海内”对仗。《论衡·宣汉》:“今上即命,奉成持满,四海混一,天下定宁。”则以“四海”与“天下”对应。而《论衡·定贤》“:上赐寿王书曰:子在朕前时,辐辏并至,以为天下少双,海内寡二……”[2](P1108)其中“天下少双,海内寡二”语,与前引《汉书》卷六四上《吾丘寿王传》文辞竟然完全相同。
    “海”与空间意识、地理认知、世界观念之间的关系,由“四海”“天下”“海内”“天下”的语言定式得以反映。《论衡》是我们考察汉代相关文化现象的一件重要的标本。
    八、“海内”“海外”与“裨海”“瀛海”
    《史记》卷一一二《平津侯主父列传》载严安上书,回顾秦史的教训:“及至秦王,蚕食天下,并吞战国,称号曰皇帝,主海内之政,坏诸侯之城,销其兵,铸以为钟虡,示不复用。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向使秦缓其刑罚,薄赋敛,省繇役,贵仁义,贱权利,上笃厚,下智巧,变风易俗,化于海内,则世世必安矣。秦不行是风而循其故俗,为智巧权利者进,笃厚忠信者退;法严政峻,谄谀者众,日闻其美,意广心轶。欲肆威海外,乃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辟地进境,戍于北河,蜚刍挽粟以随其后。又使尉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使监禄凿渠运粮,深入越,越人遁逃。旷日持久,粮食绝乏,越人击之,秦兵大败。秦乃使尉佗将卒以戍越。当是时,秦祸北构于胡,南挂于越,宿兵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行十余年,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叛。陈胜、吴广举陈,武臣、张耳举赵,项梁举吴,田儋举齐,景驹举郢,周市举魏,韩广举燕,穷山通谷豪士并起,不可胜载也。”[5](P2958)以兼并“诸侯”称“主海内之政”,而北河南海的进取,即“北攻胡”,“南攻百越”,称“欲肆威海外”。
    除“海内”“四海之内”而外,《论衡》也说到“海外”“四海之外”。如前引《论衡·艺增》所谓“四海之外不粒食之民,若穿胸、儋耳、焦侥、跂踵之辈”[2](P382)。又《论衡·谈天》又言及邹衍学说:“邹衍之书,言天下有九州,《禹贡》之上,所谓九州也。《禹贡》九州,所谓一州也。若《禹贡》以上者,九焉。《禹贡》九州,方今天下九州也,在东南隅,名曰赤县神州。复更有八州,每一州者四海环之,名曰裨海。九州之外,更有瀛海。此言诡异,闻者惊骇,然亦不能实然否,相随观读讽述以谈。故虚实之事,并传世间,真伪不别也。世人惑焉,是以难论。”黄晖校释解说“裨海”:“有裨海环之。《史记·孟子传》《索隐》曰:‘裨海,小海也。”’关于“九州之外,更有瀛海”,黄晖说:“此天地之际。《汉·艺文志·阴阳家》:‘《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封禅书》言其著《终始五德之运》。今并不传。其瀛海神州之说,只见于史迁、桓宽、仲任称引,不知出其何著。然据《史记·孟子传》言其作《终始大圣之篇》,先序今以上至黄帝,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先列中国名山大川,因而推之及海外,以为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又《盐铁论》云:‘邹子推终始之运,谓中国,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则知其大九州说,出自《邹子·终始》。仲任时,当尚及见之。”[2](P473-474)
    邹衍学说所谓“每一州者四海环之,名曰裨海。九州之外,更有瀛海”,其实是大略符合现今地理知识的。王充说到邹衍之说的可疑“:案邹子之知不过禹。禹之治洪水,以益为佐。禹主治水,益之记物。极天之广,穷地之长,辨四海之外,竟四山之表,三十五国之地,鸟兽草木,金石水土,莫不毕载,不言复有九州。淮南王刘安召术士伍被、左吴之辈,充满宫殿,作道术之书,论天下之事。《地形》之篇,道异类之物,外国之怪,列三十五国之异,不言更有九州。邹子行地不若禹、益,闻见不过被、吴,才非圣人,事非天授,安得此言?案禹之《山经》,淮南之《地形》,以察邹子之书,虚妄之言也。太史公曰:‘《禹本纪》言河出昆仑,其高三千五百余里,日月所于辟隠为光明也,其上有玉泉、华池。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夫弗敢言者,谓之虚也。昆仑之高,玉泉、华池,世所共闻,张骞亲行无其实。案《禹贡》九州山川,怪奇之物,金玉之珍,莫不悉载,不言昆仑山上有玉泉、华池。案太史公之言,《山经》、《禹纪》,虚妄之言。凡事难知,是非难测。”以多家学说对照邹衍所论,以为“虚妄”。尤其引“太史公曰”所谓“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穷河源”,以新的海外考察实践收获作为“余不敢言也”的意识基础,尤其值得重视。
    然而,王充又有讨论:“极为天中,方今天下在天极之南,则天极北必高多民。《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此则天地之极际也。日刺径十里,今从东海之上会稽鄞、鄮,则察日之初出径二尺,尚远之验也。远则东方之地尚多。东方之地尚多,则天极之北,天地广长,不复訾矣。夫如是,邹衍之言未可非。《禹纪》《山海》《淮南·地形》未可信也。”指出“邹衍之言”未可否定。王充又写道:“邹衍曰:‘方今天下在地东南,名赤县神州。’天极为天中,如方今天下在地东南,视极当在西北。今正在北,方今天下在极南也。以极言之,不在东南。邹衍之言非也。如在东南,近日所出,日如出时,其光宜大。今从东海上察日,及从流沙之地视日,小大同也。相去万里,小大不变,方今天下得地之广,少矣。”所谓“今从东海上察日,及从流沙之地视日,小大同也”,其中前者,应是于其居地观察的实际感觉。王充又说:“雒阳,九州之中也。从雒阳北顾,极正在北。东海之上,去雒阳三千里,视极亦在北。推此以度,从流沙之地视极,亦必复在北焉。东海、流沙,九州东、西之际也,相去万里,视极犹在北者,地小居狭,未能辟离极也。日南之郡,去雒且万里。徙民还者,问之,言日中之时,所居之地未能在日南也。度之复南万里,地在日之南。是则去雒阳二万里,乃为日南也。今从雒地察日之去远近,非与极同也,极为远也。今欲北行三万里,未能至极下也。假令之至,是则名为距极下也。以至日南五万里,极北亦五万里也。极北亦五万里,极东、西亦皆五万里焉。东、西十万,南、北十万,相承百万里。邹衍之言:‘天地之间,有若天下者九。’案周时九州,东西五千里,南北亦五千里。五五二十五,一州者二万五千里。天下若此九之,乘二万五千里,二十二万五千里。如邹衍之书,若谓之多,计度验实,反为少焉。”[2]P474-480)王充以更广阔的视角观察,竟然得到幅员超过“邹衍之书”的对更广阔的“天下”的认识。
    王充的考察包括“从东海之上会稽鄞、鄮”“察日”,“从东海上察日”,应当是亲身所为。又有对于“日南”“徙民还者,问之”的调查,更超越了对于“东海之上”的思考,而至于“复南万里,地在日之南”的南海。王充对于“天下”的理解,在当时的情况下自有局限,然而这种通过海洋考察认识“天下”的方式是值得赞许的。
    《论衡·对作》写道:“俗传既过,俗书又伪。若夫邹衍谓今天下为一州,四海之外有若天下者九州。”“世间书传,多若等类,浮妄虚伪,没夺正是。心濆涌,笔手扰,安能不论?论则考之以心,效之以事,浮虚之事,辄立证验。”[2](P1183)可见对邹衍学说的辨析,王充心存批判意识。所谓“心濆涌,笔手扰,安能不论”,动机在于求“正是”,斥“浮虚”。其认识路径,是“考之以心,效之以事”,以“证验”求其真实。其实,邹衍的“浮虚”也是相对的。而王充以“海”为考察基本参照的研究方式,不仅地理学者应当重视,也值得海洋史与海洋文化研究者注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