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府际关系视野中的当代中国族际政治整合——以民族地方政府为中心的讨论(4)

http://www.newdu.com 2020-02-28 《青海社会科学》2019年第 李元元 于春洋 参加讨论

    三、横向府际关系协调:民族地方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民族地区各族儿女高举民族团结进步旗帜,沿着民族区域自治的正确方向前进,实现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和历史性跨越,续写民族地方各项事业的新篇章,民族团结进步伟大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中央历届领导集体对民族地方各项事业的关心与支持密不可分,也与民族地方政府真抓实干、奋发图强,加强与兄弟省份地方政府的协作互惠关系密切。与此同时还要看到,民族地方各项事业的发展也面临一系列压力,遭遇一系列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也有赖于进一步加强横向府际关系的协调,为当代中国族际政治整合提供坚强有力的支撑。
    (一)民族地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压力与挑战
    我国民族地区在历经跨越性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新时代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正视、分析和应对这些压力与挑战是新时代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健康、持续、美丽、快速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方面,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与周边地缘格局,加之国内各项事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中国多民族社会发展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正在增加。总体而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民族地区所面临的压力主要体现如下:第一,维持稳定的压力。人们在追求利益的时候会为了利益的实现而互相合作,然而一旦一些人的利益目标得以实现,就会在享用利益时表现出明显的排他性。社会利益结构的变化使得处于劣势的少数民族社会群体产生相对剥夺感,这种情况构成了保持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压力;其二,维持信任的压力。市场经济的发展引起民族地区人与人之间原有的血缘性、地缘性关系逐步转变为市场性、经济性关系,与之相伴随,传统的血亲地缘社会关系被打破,而与社会结构质变、利益格局变化相适应的现代契约社会关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这一现状很容易形成不同民族之间的信任缺失;第三,达成共识的压力。改革以来,区位优势及经济基础的不平衡造成了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发展的差异性。而在弥合这一差距、推动政治整合的实践中,不同族群依据自身特点有着多元的话语和目标,这一现实状况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不同民族发展共识的达成;第四,维持认同的压力。随着冷战时代的结束与经济全球化的高歌猛进,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科学技术领域酝酿新突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人类共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随之而来的是世界范围内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正在增加。苏东剧变的后果之一是过去被社会主义主导意识形态遮蔽着的民族差别与民族分歧的思想观念开始受到关注、热议甚至追捧,导致族群意识的觉醒和地方民族主义的兴起,以及民族团结合作意识的淡化和国家认同的弱化。西方敌对势力与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相互勾结,渗透、破坏与颠覆活动甚嚣尘上。必须承认,这种局面对于建立认同构成了巨大的压力。
    另一方面,从国内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来看,目前我国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剧烈社会变革时期,这一背景也导致民族地区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也存在一系列挑战。这些挑战具体表现在:第一,利益源泉碎片化与多元化带来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单一公有制的经济结构被打破,利益源泉也随社会的分化而逐步多元化,伴随这一过程,出现了特定利益集团、行业等主体对特定利益的追求、占据和享有。这就使得原来人们在利益关系上的整体关联迅速走向碎片化。由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群体在利益觉醒程度和利益实现能力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不同社会群体实际生活水平出现较大差距,这一问题一旦表现为少数民族与主体民族之间的差距,问题就变得更加敏感、更具不确定性;其二,社会结构发生质变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国家与社会的分化成为我国社会结构变迁的主要特征。在这一过程中,不同地区在机会选择能力与影响公共政策走向层面的差异性也日趋凸显。这种差别正在逐渐生长成为影响地区民族关系走向的重大问题,族际政治整合的压力也随之提高;其三,生态环境保护与民族文化传承的挑战。毋庸讳言,目前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于西部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和能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西部民族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自然资源的开发之间形成了一种矛盾关系。除此之外,在现代性与全球化的语境中,民族文化传统如何延承的问题也日渐突出。
    (二)守望相助:横向府际关系协调新理念
    2014年岁末,习近平同志在视察内蒙古时,明确指出了“各民族守望相助,团结奋斗”的全新理念。本文认为,“守望相助”是在对民族地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压力与挑战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思想,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新思路,为新时代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命题提供了新定位,也为我国民族地方政府与民族/非民族地方政府横向府际关系的协调提供了新理念。
    一方面,回顾建国70年来的发展历程,民族地区之所以能够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根本原因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民族地区始终一贯地坚持正确的民族政策、践行守望相助思想。这里体现出了横向府际关系中的民族地方政府与其他民族/非民族地方政府之间的相互守望、互帮互助的“守望相助”事实。比如,作为北京市的对口支援对象,内蒙古的经济社会建设得到了首都市政府一以贯之的关心与帮助。与此同时,内蒙古也为首都各项事业的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有媒体资料显示,自1989年起开始实施西电东送战略,自2003年起,首都每5盏路灯中就有1盏是内蒙古点亮的。到了2009年,北京几乎全部的灯泡都是内蒙古点亮的。这种互惠协作既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也有利于兄弟省份各项事业的建设。
    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重新诠释了“守望相助”这个古语,在汲取传统语义中邻里和睦、共同应对挑战的精华思想基础上,把守望相助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和民族工作全局的高度,对于横向府际关系协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其一,从“守好家门、守好祖国边疆”的表述来看,它所强调的民族地区在打击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颠覆活动、确保祖国边疆安宁方面所应担当的责任,这里也蕴含着各兄弟省份信息共享、协同作战、共同保卫国家安全的良好愿望。其二,从关于“守好少数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园”的表述来看,要知道少数民族美好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既是民族地方政府的责任,也是各个兄弟省份大家共有的责任,需要协商共进、合作共赢。有研究指出,加强府际政治协同,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中央层面,加以正确引导和规范;区域地方政府层面,创新府际协同机制;地方政府官员层面,更新观念,主动应对。其三,从关于“跳出当地、跳出自然条件限制”的表述来看,它所强调的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全新定位与战略思考,而横向府际关系协调恰恰是实现这种统筹思考和统一谋划的重中之重。有研究指出,“在当代中国地方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促进区域政府合作是在现行体制下实现区域一体化的理性选择”。其四,从关于“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表述来看,它所强调的既是民族工作的愿景所向,也指出了横向府际关系协调的目标定位。有迹象表明,在地区经济发展与横向府际合作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扩权改革成为一种趋势,权责分工正处于自下而上的重构过程之中,可以把这一趋势视为地方政府在“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目标指引下而进行的自我迭代。
    四、结语:府际关系是考察当代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新视角
    在社会治理的视域内,本文初步搭建了基于府际关系视角的当代中国族际政治整合分析框架。该分析框架以民族地方政府为中心,将府际关系划分为由中央政府与民族地方政府构成的纵向府际关系,以及由民族地方政府与民族/非民族地方政府构成的横向府际关系,进而就府际关系对族际政治整合的正反影响及其作用机理进行粗略分析。
    在这一分析框架内,本文从纵向府际关系和横向府际关系两个维度对当前中国的族际政治整合展开了讨论。一方面,从纵向府际关系的层面对中国民族政策的价值诉求与实践效绩问题进行讨论,回顾中国共产党对我国民族政策的探索历程,分析我国现行民族政策设计的内在价值诉求,探讨我国民族政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导致这一问题的纵向府际关系动因,进而提出了优化纵向府际关系、弥合民族政策价值诉求与实践效绩落差的建议;另一方面,从横向府际关系的层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方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压力与挑战进行讨论,进而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守望相助”思想为线索,探讨了横向府际关系协调的主要途径。
    分析表明,府际关系是考察当代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一个较具价值的视角。建国70年来,民族地方政府在践行党的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领导民族地方各项事业发展、推进族际政治整合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尝试与探索,成效显著。正确处理府际关系是取得这些成绩的重要原因。以民族地方政府为中心,梳理总结纵横两个层面的府际关系经验,可以为当代中国族际政治整合提供重要启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