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历史考据 >

两宋史家的修史观及其时代特征(2)

http://www.newdu.com 2020-02-28 《史学史研究》2019年第 田志光 王柚程 参加讨论

    二、义理与考辨并重的修史观
    两宋时期随着史学义理化倾向的出现,在史家修史过程中逐渐形成义理与考辨并重的修史观。理学在宋代兴起发展,反映到史学上则表现出史学的义理化倾向。这种倾向主要表现:一是将史学纪实和《春秋》所提倡的褒贬书法结合起来。如欧阳修在参与编修《新唐书》时,曾在《进修〈唐书〉表》中言:“盖又百有五十年……克备一家之史,以为万世之传。成之至难,理若有待。”欧阳修在继承前书的基础上“笔削旧书,勒成一家”,在书中增加表十五卷,创设了前代史书中没有的《兵志》《仪卫志》和《选举志》。欧阳修自己对《春秋》的理解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史观。他提倡修史要善恶并书,不文过饰非:
    然则春秋亦奖篡乎?曰:惟不绝四者之为君,于此见春秋之意也。圣人之于《春秋》,用意深,故能劝戒切,为言信,然后善恶明。夫欲著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春秋》于大恶之君不诛绝之者,不害其褒善贬恶之旨也。惟不没其实以著其罪,而信乎后世,与其为君而不得掩其恶,以息人之为恶。能知《春秋》之此意,然后知予不伪梁之旨也。
    这是对欧阳修“不没其实”史观的诠释,欧阳修认为撰史应该继承自《春秋》以来注重褒贬、直书的优良传统,只有实事求是的记载,才足以传信于后世。
    二是修史应与义理联系起来。历史撰述不只是单纯的进行记录、考证,而是要探究其隐藏的一般规律。刘连开说:“宋代具有义理化倾向的史家们不再满足于过去的记载史迹,而要赋予历史事实以新的涵义,并把事实作为进行归纳的材料,进而确定支配这些历史现象发生的抽象规则,即他们常说的‘理’或‘道’。”朱熹就反对以成败论是非,他认为这样就失去了“义理之正”,他曾批评左氏说:“左氏之病,是以成败论是非,而不本于义理之正。”在朱熹看来,修史应该透过现象去观察背后的大伦理,不能仅着眼于表面上的成败、治乱兴衰等,因此他提倡:“读史当观大伦理、大机会、大治乱得失。”这不仅是给读史的建议,修史更应如此。当然,也应看到史学的义理化倾向所带来的弊端:一些史家专注褒贬议论,不论史事的真假,甚至会用一些史料来牵强附会自己的议论。诚如王应麟《通鉴答问》所言:“但就一事诋斥,不究其事之始终,诚笃论也。又多假借论端,自申己说。凡所论是非,往往枝蔓于本事之外。”
    与此同时,注重考辨求实,也是宋代史家修史观的主要特征。不同于以往的史评类史书,北宋史学家吴缜在《新唐书纠谬》中评论史事的同时,还增加了对其考证、纠误的工作,堪称宋代考据学的一部佳作,《新唐书纠谬·序》云:
    《唐书》自颁行迨今,几三十载,学者传习,与迁、固诸史均焉。缜以愚昧从公之隙,窃尝寻阅新(唐)书,间有未通,则必反覆参究;或舛驳脱谬,则笔而记之。岁时稍久,事目益众,深怪此书抵牾穿穴亦已太甚,揆之前史,皆未有如是者。
    从吴缜的自序可以看出,他认为编修史籍要注重事实考证,尽力避免谬误。尽管吴缜指出的错误有一些不尽详实,但仍能体现他注重考证、纠误的进步史观。在吴缜看来,撰史应该具备专门的“技能”,如《新唐书纠谬·序》说:“为史之要有三:一曰事实,二曰褒贬,三曰文采。有是事而如是书,斯谓事实;因事实而寓惩劝,斯谓褒贬;事实、褒贬既得矣,必资文采以行之,夫然后成史。至于事得其实矣,而褒贬、文采则阙焉,虽未能成书,犹不失为史之意;若乃事实未明,而徒以褒贬文采为事,则是既不成书而又失为史之意矣!”可见,吴缜认为修史应当首先厘清事实,再加以褒贬评论,最后辅以文采,这样才能撰写出良史。吴缜将事实放在第一位,重视史料的真实性,这种史观在当时十分难能可贵。
    南宋史家李焘编修《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有大量的注文,这些注文考证、辨析了诸多存疑的历史事件、人物、时间、地点等。如乾德五年三月戊戌记张美抢夺民女事,后有注文:“欧阳修《归田录》载夺民女乃李汉超事。按汉超在关南,民为立碑颂德,当不如是,今从《纪闻》。”又如建隆三年十二月甲辰记周郑王出居房州事,有注文曰:“新、旧录并称郑王以建隆三年出居房州。王皞《唐余录》乃云郑王以开宝三年自西宫出。恐误也,今不取。”这些具体案例足以体现李焘重视考辨真伪、传信求实的进步史观。
    之后熊克《中兴小纪》和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专记南宋高宗朝历史,前后相续出现,耀眼于当时史坛。熊克是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尤熟悉宋代典故,《宋史·熊克传》载:“(熊克)博闻强记,自少至老,著述外无他嗜,尤淹习宋朝典故。”《中兴小纪》主要以《高宗日历》为蓝本,同时杂采其它各种史料记载修撰而成。《中兴小纪》原名《中兴小历》作为最早的宋高宗朝编年史,对后来编修高宗朝史书提供很多借鉴。熊克以编年体为主,尤详记君臣议事言论,保存了许多正史、野史中价值很高的史料,其中许多按语、小注反映了熊克重视考证、考异和求实的进步史观。如《中兴小纪》卷三四载:“肖胄刻意捜求,迄复其旧。且明习故典,多识前辈言行。至是卒。初,其祖忠彦之帅定武也(原按:此下文气不接,疑有脱误)。”熊克在结尾处言“此下文气不接,疑有脱误”,说明了他不妄下结论,注重考异求实。
    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也是记载高宗朝历史的重要著作之一,可以说是研究宋高宗朝历史的必备史籍。《皕宋楼藏书志》卷二一《史部》载:
    中兴以来,明君良臣,丰功盛烈,虽已见之《实录》等书,而南渡之初,一时私家记录往往传闻失实,私意乱真,垂之方来,何所考信?于是纂辑科条,编年纪载,专以日历、会要为本,然后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可信者取之,可削者辨之,可疑者缺之,集众说之长,酌繁简之中,久而成编,名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可见,李心传决意整合诸多以私意乱真的私家记录,写出一部可供后世借鉴的信史。书中处处可见李心传考证纠谬、去粗取精的修史观,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靖康元年四月,记金军退出颖昌事,后有注文载:“李观《靖康勤王纪行录》云三月乙卯,闻金人尚有留颍昌者,戒严而进丁,已次颍昌府敌骑闻大军至即去,城中尽为瓦砾,积尸满地。按此时金人将欲退师,非因西军而后去也,今不取。”体现了李心传重视考辨史书中的一些不实记载。对于一些众说纷坛的历史事件,李心传不偏信一方,也不主观臆测、空发议论,而是将其中疑误之处指出,为后人纠谬提供线索,凸显出李心传注重考辨求实的进步史观。
    众所周知,史学义理化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脱离具体的史事空发褒贬议论,用以贴合义理。如朱熹提倡:“凡观书史,只有个是与不是。观其是,求其不是;观其不是,求其是,然后便见得义理。”只注重追求义理的是与不是,将史事置于次要位置,这与重视史事考辨的史学传统是相互矛盾的。然而,宋代史学却能兼顾义理与考辨,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三方面:
    其一,理学的出现、逐渐兴起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渐进过程促使一部分理学家也开始关注史学,史学义理与考辨在相互竞争中发展。例如朱熹、吕祖谦等理学大家在史学义理与考辨上均有突出成就,朱熹强调观书史注重义理,但同时也不忘对史籍进行考辨,如朱熹曾在《答孙季和》中称:“读书玩理外,考证又是一个工夫,所得无几而费力不少。向来偶自好之,固是一病,然亦不可谓无助也。”在朱熹看来,考证是繁琐费工夫的,然而却也是极有用的。
    其二,与史家自身的史学素养高低息息相关。一些真正的史家还是主张从历史事实中探究史学义理,言之有物,并不是完全脱离具体史事空谈义理。朱熹曾就《河图》《洛书》疑后人作伪问题称:“熹窃谓生于今世而读古人之书,所以能别其真伪者,一则以其义理之所当否而知之,二则以其左验之异同而质之,未有舍此两途而能直以臆度悬断之者也。”朱熹之所谓“左验”,就是试图通过具体历史事实,揭示历史真相,达到理学中所提倡的“穷理”。又如朱熹提倡:“为学也,主敬以立其本,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既要穷理而又追求“致其知”“践其实”,即考究历史事件,以合理推定辨别历史真伪。这是宋代义理与考辨并重史观的突出体现。
    其三,史学并没有成为理学的附属。随着理学兴起,史学虽受其影响,但一直是并轨发展,史学仍具有相当的独立性。诚如吴怀祺先生所说:“从理学在古史、史评及与史评有关著作中的浸透,到朱熹的考亭史学,反映宋代史学理学化运动的趋势。从司马光的涑水史学到以二李为代表的蜀中史学和浙东史学,是另一种情形,在思想上既有理学化的一面,又有重考订,求致用的一面。从主导的方面看,郑樵史学是和理学化的史学相对立的异军。从欧阳修到马端临两宋史学思想的变化,反映出宋代史学在同理学又联系又矛盾的运动中向前发展。”宋代史学和理学一直处于交叉发展的状态,在整个两宋史学中,义理史学作为具有时代特征的史学,但并不占据主要地位,而占比重较大的是以考辨、直书为主的考辨史学。义理与考辨并重的史观使宋代史家修史更倾向于经世,这也是宋代史学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