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科全书性质的全球史学史 百科全书性质的全球史学史,是指以百科全书为表现形式的全球史学史著作。这种类型萌芽较早,在20世纪中期就已经出现,但真正发展是在20世纪末期。 约翰·鲍尔主编的《简明世界历史百科全书》(1958)是一部由23位撰稿人共同完成的世界通史性质的著作,随着联合国及其机构的成立,随着核电的出现和太空旅行的门槛被跨越,人们需要对世界历史进行全面修订和全新概述,这正是该书的目标,以展示与地理和现代世界有关的全球文明兴起的生动画面。(34)在第八章《拜占庭、罗斯和俄国》中,全书唯一一次出现了“史学”(historiography)一词,在描述拜占庭历史最后阶段中的文化发展时,该书指出,由于有三位主要的历史学家,史学的伟大传统在15世纪达到了高峰,传奇文学和编年史都有了新发展。(35)该书虽然在第一章中提出,当人类的大脑不足以记录和储存大量的社会数据时,人类被迫发明了书写,(36)并在后续章节中屡有提及书写的进展,但还没有将历史书写作为世界史演进的内在线索之一。 戴维·L.西尔斯主编的19卷《社会科学国际百科全书》(1968)包含历史学部分,其本身也是一项社会科学发展史的全球概论。这项事业的主要启动者阿尔文?约翰逊(Alvin Johnson),曾与E.R.A.塞利格曼(E.R.A.Seligman)主编了15卷的《社会科学百科全书》,这部书是在1927—1933年间筹备的,并于1930年到1935年间由麦克米兰公司出版,出版20年后,约翰逊试图推动这部百科全书的修订,过程可谓是困难重重,最终成果就是旨在补充而非取代它的《社会科学国际百科全书》出版。(37)约翰逊在前言中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各地的许多学者都觉得需要一部社会科学百科全书。大多数教师认为一部百科全书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正如普通实验室是为物理科学的学生准备的一样;当时经济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也开始涉足公司职位或公职,这些非学术性的学者很难使用大学图书馆,社会科学百科全书对他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界的学者也都需要一种涵盖所有社会科学的参考性著作以供日常查询;还有人认为,社会科学专业以外的学者也需要这样的百科全书,非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对社会科学的贡献是显著的。但是“一战”后的世界并没有安定下来,所有的社会科学都处于变革过程中,并且出现了各种学术派系。阿尔文?约翰逊认为,一部百科全书尤其是社会科学百科全书,应当保存它所处时代的历史文献,每一代人都应该有一部全新的百科全书;而这部《社会科学国际百科全书》正是一部全新的、完全表达其时代的百科全书。(38) 《社会科学国际百科全书》的主要目的是反映和鼓励全世界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认为百科全书应该有助于术语和研究程序的标准化;其范围包括人类学、经济学、地理学、历史学(历史的传统学科领域和史学的范围与方法)、法学、政治学、精神病学、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共十个领域。(39)其撰稿人来自30多个国家,尽可能地体现地域代表性,其内容包括专题文章、传记文章和参考书目三大类。专题文章按字母顺序来排序,文章之间的交叉引用也可供读者检索,附有详尽索引。传记文章平均每篇约含1500个单词,其中有100篇超过了2500个单词,收录了大约600人的传记,传记可以在资料上补充专题文章,两者之间实行双向交叉引用以便读者查阅。(40)历史学部分收录在第六卷。“史学”标题下的文章涉及历史写作的问题和传统,包括历史修辞学、非洲史学、中国史学、伊斯兰史学、日本史学、南亚及东南亚史学六部分;“历史”标题下的文章涉及历史性质及其主题的不同概念,包括历史哲学、历史与社会科学、民族史、文化史、社会史、思想史、经济史、商业史八部分。(41)值得注意的是,“世界史”一词在第六卷的传记、专题文章和参考书目中出现了七次,但没有独立词条。“全球史”的术语在第六卷中还没有出现。 丹尼尔·伍尔夫主编了两卷本的《历史书写的全球百科全书》(1998)。在《导论与编辑体例》中,伍尔夫认为,“史学”(historiography)有三种不同的意义:一是描述关于过去的写作;二是描述关于过去某一特定时期、人物或主题写作的当前和最近状态;三是作为关于历史方法或历史探究逻辑的课程简写。这部百科全书旨在为读者提供所有这三种意义上的史学的出发点,其内容既包括欧洲和北美历史写作中的知名学者,也包括以前被忽视的各种历史学家如来自非西方文化的妇女和作家,既呈现了旧的写作形式如长篇故事和编年史,也包括现代的学派,涵盖从心理史学到文化史、从计量史学到妇女史和后现代主义的最新发展。(42)该书的文章分为三大类:(1)单独历史学家的简要传记条目,以及没有特定作者或多作者的个人作品和史学流派的条目;(2)对国家或地区史学的较长调查,有时包含在一个以上的条目中(例如中国、英国和日本),但更典型的是在单个条目中;(3)关于史学的某些概念、方法或主题的专题文章,例如历史哲学、工业革命、阶级、马克思主义,等等。(43)由于这是一部关于历史书写的百科全书,而非历史学家的传记词典,因此在选择原则上,尽量包含使用各种语言的公认的伟大历史学家如希罗多德、塔西陀、司马迁、兰克等人;还有一批对其领域具有不可否认的重要性,但是知名度较小的历史学家,旨在纠正大多数关于历史书写的教材和词典中的西方偏见;一些早期的女性历史学家,虽然其出版的学术作品数量相对较少,也收录在内,并且往往优先于那些更著名的当代男性历史学家。(44) 《历史书写的全球百科全书》没有“全球史”的独立词条。“全球史”一词在该书第一卷中只出现了一次,是在“环境史—美国”的条目中出现的,此处提出了“不断发展的全球史领域”(growing field of global history)的概念。(45)而在著名全球史学家杰里·本特利(Jerry Bentley)撰写的“世界史”条目中,世界史被界定为从全球的角度分析过去。(46) 凯利·博伊德主编的两卷本《历史学家与历史写作百科全书》(1999),旨在提供自历史书写起始以来关于有影响力的历史学家和历史讨论的独特学科指南,因为它超越了西方的历史规范,也包括其他文化和传统中的作家。(47)凯利·博伊德在第一卷的“编者按”中指出,这部百科全书包含三种类型的论文。首先是关于单独历史学家的论文,这些文章评估他们的学术成就,并将他们的著作置于史学发展和争论的语境之中;每篇文章都有一份简短的传记、一份主要著作的列表以及关于该历史学家作品的进一步阅读的建议,入选的史学家通常在1945年以前出生,对历史写作产生很大影响的一些非历史学家也包含在内,例如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和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第二类论文侧重于国家或地理区域,提供了对国家历史中各种史学问题的讨论综述,英国、法国、德国、俄国和美国具有多个条目以反映其扩展的历史传统;世界其他区域有时被视为地区(东南亚、拉丁美洲、中欧、太平洋/海洋、印度洋),有时也被视为独特的国家(巴西、古巴、澳大利亚、日本);关于中国的文章则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对自古以来中国历史写作丰富传统的考察,另一类是史学家对中国历史展开争论的考察;还有关于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时期历史思维发展的文章。最后一类是专题论文,它们又采取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侧重于各种历史分支学科,如社会史或农业史,并追溯其出现和独有的特征;第二种形式研究塑造历史写作的方法,例如人学(prosopography)或者计算机的应用;第三种形式向读者介绍一些研究最多的历史争论,例如工业革命或奴隶制。该书条目均按字母顺序排列,如果有几个条目共享相同的总标题(例如“中国”),亚目则按时间顺序排列。在两卷的开头都有一个主题列表,用于识别不同的类别,例如“法国的历史学家”;还有一个历史学家的年代表,来帮助说明其所处的不同时代。另设有标题索引和阅读索引以便于对历史学家工作的检索。(48) 在《历史学家与历史写作百科全书》中,“全球史”作为条目注明的是参照“世界史”,“全球史”这一术语第一次出现是在杰弗里·巴勒克拉夫的条目之中。(49)“世界史”作为一个亚目,列在“历史的时期、主题与分支”的条目之中。(50)克雷格·A.洛克德(Craig A.Lockard)在其撰写的“世界史”条目中指出,今天人们所接受的那种全球史在几个世纪前是不可能的,历史学家缺乏关于其他社会的充足信息,而人们的世界观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狭隘的;过去一个世纪里知识的巨大增长和更加国际化方向的发展,才使得具有全球视野的真正分析性和综合性的历史变得可行,时代形势的变化培养出这样一种认识,即尽可能广泛的视角最适合理解地球号太空船(Spaceship Earth)和全球村(Global Village),人们需要一种超过其各部分总和的历史;然而,作为一个世界性的研究领域,世界史仍然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51) 百科全书性质的全球史学史著作,能够直观地表明史学史发展的若干脉络,例如:世界史或全球史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或学科的演变,就是其中一条重要的线索。在1968年的《社会科学国际百科全书》中,“世界史”还没有独立词条,“全球史”的术语还没有出现。在1998年的《历史书写的全球百科全书》中,“全球史”虽然还没有独立词条,但是已经提出了“不断发展的全球史领域”的概念,“世界史”的条目则明确地将世界史界定为从全球的角度分析过去。在1999年的《历史学家与历史写作百科全书》中,“全球史”已经成为独立条目,其参照“世界史”恰恰说明了两者之间的深厚渊源。全球史学史这30年的发展与全球史本身的发展是一致的。20世纪60年代的两本全球史名著——1963年威廉·H.麦克尼尔的《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The Rise of the West:A History of the Human Community)和1964年巴勒克拉夫的《当代史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Contemporary History)中,都没有出现“全球史”的字样。而到1990年,麦克尼尔的《二十五年后再评〈西方的兴起〉》一文,发表在创刊于当年的《世界史杂志》(Journal of World History)第一期上,(52)不仅使用了“全球史”等词语,而且使用了“全球史学”(global historiography)一词。(53)这种发展历程本身,已经印证了全球史与世界史的内在紧密联系。笔者认为,所谓全球史,即全球化时代的世界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