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胡孝忠:饶宗颐与顾颉刚交谊考述(10)


    注释:
    ①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1981年4月15日出版的《新亚生活月刊》第8卷8期以《饶宗颐教授获巴黎亚洲学会推选为荣誉会员》为题详细报道:本院院务委员、前中文系讲座教授饶宗颐先生最近获巴黎亚洲学会(Société Asiatique)推选为该会荣誉会员,去年七月得该会理事会提名通过。亚洲学会成立于1822年,为世界最古老而有领导地位之东方学研究机构,范围极广,包括近东之亚述学、埃及学,中东之希伯来、闪族、阿拉伯、伊斯兰及伊兰、突厥各方面之研究,远东则印度学、中国学、蒙古、西藏学以及日本、韩国、东南亚各地语文史地之探讨均属之,会员遍及世界各地,有历史悠久之权威性定期刊物《亚洲学志》(Journal Asiatique)已出至268期。1830年该会首任荣誉会长为Dued’Orléans公爵(即后来之法皇Louis-philippe)。近代著名汉学家伯希和亦尝担任会长(1938-1945)。又悉:该会荣誉会员,限于非法国籍人,须在某方面研究有高度代表性成就者方能获选。该会自成立至今将近160年,世界之东方学者被选为荣誉会员仅得30名。以前代表汉学之荣誉会员只为瑞典高本汉(B.Karlgren)一人。近时中国学人膺此荣誉者仅有顾颉刚(已故)及饶氏云。
    ②主要有:马来西亚郑良树《顾颉刚学术年谱简编》,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7年,第221、227-228页;周少川《治史论学六十年——饶宗颐教授访谈录》,《史学史研究》1995年第1期;《江山代有才人出——饶宗颐教授学术成就管窥》,《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黄挺、杜经国《饶宗颐教授的潮州地方史研究——〈饶宗颐潮汕地方史论集〉编后》,载《潮学研究》第5辑“饶宗颐教授八十华诞颂寿专辑”,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18页;郭伟川《论饶宗颐教授之史学观》,吴榕青、庄义青《饶宗颐先生早年的历史地理研究》,两文均载曾宪通主编《饶宗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沈建华《饶公与新古史辨》,载《华学》第七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页;胡晓明《饶宗颐学记》,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6年版,第48-49页;陈韩曦《饶宗颐学艺记》,花城出版社2011年版,第16-17页;严海建《香江鸿儒:饶宗颐传》,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7-29页;姜伯勤《饶学十论》,齐鲁书社2012年版,第118、210页。
    ③此处乃修志人避乾隆讳,将“弘治”改为“宏治”。
    ④应为1934年11月1日。
    ⑤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0-1-208-28。
    ⑥陈伟武《选堂先生与中山大学之夙缘》,《华学》2004年7辑,第5页。广东省档案馆藏影印件。
    ⑦原档藏苏州市档案馆。
    ⑧见贺光中编辑《东方学报》(新加坡)1957年1卷1期。
    ⑨见广东文化教育协会编辑《文教》1947年5月创刊号,署名“饶颐”。
    ⑩严海建提到吕思勉和王伯祥曾分别致信支持饶宗颐写《新史》。其中,王伯祥的信说:王莽虽然失败了,也算一个皇帝,所以史书应该有王莽的“本纪”;饶宗颐提出:在王伯祥的书上,应该补编一个王莽本纪。严氏认为饶先生关于王莽的研究没有继续,“一方面是因为战争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因为饶宗颐对自己历史观念的否定”(见《香江鸿儒:饶宗颐传》,第41-42页)。严海建也未引用三人通信原文或注明出处,但很明显未有“怂恿”一说。此处所指王伯祥的书,应该是其主编、开明书店于1936年3月到1937年3月出版的《二十五史补编》,其中就有万斯同撰《新莽大臣年表》等。
    (11)关于林超与饶宗颐之通讯及其对编纂《潮州志》之贡献,可参考汕头《大光报·方志周刊》1947年第33期,1948年第43、48、51、53期以及第76期发表的饶宗颐为林超之父、《潮州志》宗教门编纂林建中先生所写的《敬悼林建中先生》一文。
    (12)黄幼媺《父亲黄居素和他的〈光网楼诗〉》,载政协广东省中山市委员会文史委员会编《中山文史》1998年第43辑,第45页。中央文史研究馆编《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传略》(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61页说黄居素于1957年7月抱病返港,查其所据黄任潮《黄居素其人其事》(《岭南文史》1990年1期)一文并无此月份,故此说不可信。
    【参考文献】
    [1]饶宗颐.怀念顾颉刚先生[C]//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山大学历史系.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
    [2]饶宗颐.广东潮州旧志考[J].禹贡半月刊,1934,2(5).
    [3]王振泽.饶宗颐先生学术年历简编[M].香港:艺苑出版社,2001.
    [4]饶宗颐,陈韩曦.选堂清谈录[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
    [5]傅斯年.与顾颉刚论古史书[J].国立第一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1928,2(13).
    [6]饶宗颐.通讯一束[J].禹贡半月刊,1936,6(7).
    [7]顾颉刚.顾颉刚书信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1.
    [8]童书业.序言[J].禹贡半月刊,1937,7(6,7).
    [9]饶宗颐.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3.
    [10]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勤奋为学终身以之——纪念顾颉刚先生110周年诞辰[C]//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山大学历史系.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
    [11]顾颉刚,谭其骧.《禹贡》合订本[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影印,1994.
    [12]饶锷(辑),饶宗颐(补订).潮州艺文志[J].岭南学报,1935,4(4).
    [13]饶宗颐.潮州丛著初编[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
    [14]顾颉刚.顾颉刚日记[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7.
    [15]顾潮.顾颉刚年谱[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