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白鹿化龙:从宋代四川盐神信仰变化看官民盐权分配的博弈(5)


    三、四川官方对民间盐神信仰的改造与容纳 
    四川民间盐神作为官方利益的对立面出现后,官方为了维护食盐支配权、争夺盐利,需要通过权力对其进行改造。在官民盐神信仰的博弈中,官方始终占据主动,但为了稳定当地统治秩序,官方又不得不对民间利益和信仰给予容纳。诚如韩森在研究宋代民间信仰中认为:“地方官需要依靠地方精英征集赋税、安定地方,也可能会支持同一个神祇,以便构成合作。”[23]92然而,官方对民间神祇的承认,并非不加辨别的全盘接受,因为“神祇是官僚还是个人化的保护者,一直取决于信仰者、陈述者在何种语境以及出于何种目的”[17]1,官方只是在符合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对民间盐神通过赐封、转变、转换等方式予以改造和承认。 
    如隆州盐场,同一地区存在官民两种盐神信仰,各自表述着对当地盐权的拥有。对此,官方通过贬斥民间盐神,然后再赐予封号加以“收编”,将其纳入官方控制之下。在民间,“玉女”盐神一直是赐福的美好象征,如丽甘井的得名:“昔有‘十二玉女’于此山服盐泉,‘玉女’美丽,盐亦甘好,因名。”[6]4481但官方却将其斥为“淫祠”,并营造一种恐怖气氛,以示对民间信仰“非法”的蔑视,“(百姓)祀‘玉女’于井内,‘玉女’无夫,后每年取一少年掷盐井中,若不送,水即竭”[24]1693,如此官方的介入便顺理成章。天师井的创开过程便体现了这种控制思想。据称:“天师井,本狼毒井,东汉张道陵所开,有毒龙藏井中,及盐神‘玉女’十二为祟,天师以道力驱出毒龙,禁‘玉女’于井下,然后人获咸泉之利。”[6]4497为求当地盐权秩序的稳定,官方亦不能无视民间的利益表达,因此对“玉女”亦未完全否定。“玉女”被“天师”控制,暗示着民间盐神沦为官方的附庸,然后经官方的改造,封为“灵真夫人”[25]873。“玉女祠”建于“天师庙”侧,得到官方承认并与官方盐神并列,实际也是一种官方对民间盐权利益的妥协。最终官民通过盐神博弈,在实际的盐权分配中也求得了秩序的认同:“置灶煮盐,一分入官,二分入百姓家。”[19]3206 
    另如邛州蒲江县盐井供奉的平民神袛“三夫人”,先被官方改造为“圣姑”,绍兴三十一年(1161)赐庙额“博济”,以此纳入官方供奉体系;乾道八年(1172)又分别加封为“灵惠”、“协惠”、“赞惠”三夫人[8]礼20之59。 
    官方对待民间盐神的另一方式是不加改造,直接授予封号,使其转变为官方认可的盐神。对官方而言,“不论动机如何,封赐神祇做为朝廷最初进入该领域的一种路径,被认为在地方社会是强有力的”[17]201。如富顺监民间盐神为王、梅二人,王氏在后蜀时被官方封为“金川王”,建“金川庙”加以崇祀;梅氏因猎发现盐泉,“梅死官为立祠”;宋淳熙中,“封金川庙为永利侯,梅泽神为通利侯”[6]5052,反映官方对其认可的程度已经很高,使其脱离了平民神祇的色彩。官方加赐平民神祇封号的原因,“与其说是人与神之间的合作,倒不如相信他们所说的,是为了官府的利益而控制神祇威灵的一种努力”[23]92,最终还是为了官府自身利益。 
    官方对待民间盐神的第三种方式是对民间象征符号的转换。如宋代川东盐区,在民间看来多是猎人通过“白鹿引泉”而发现盐井。而“鹿”正是民间的象征,代表了民众的祈福心理。尤其“白鹿”作为一种瑞兽④,被视作平民神祇发现盐泉的引导者,表达了民间对其灵异性的肯定和盐权享有的心理寄托。官方对民间发现盐泉的使者“白鹿”进行的改造,主要是将其转化为官方符号“龙”,即所谓的“白鹿化龙”。首先,龙是官方认可的帝国权威符号的象征,而龙形象中就有鹿角,另外,龙本身也是“与鹿有关的吉祥神兽或原始图腾神灵的变体”[26],这为两者的转换提供了可能,而不至于牵强附会。如大宁监民间宣称盐神因追逐白鹿而发现盐泉,官方遂将白鹿改造为龙,建“龙君庙”以崇祀,使其完成了由民间走向官方的过程。同时,官方亦对其平民神祇做了妥协,认可民间设立“猎神庙”,与“龙君庙”并列。嘉定中,大宁知监孔嗣宗建宝源寺,“以祀井神”,共奉龙君和猎神[27]卷一。这恰是官民盐神博弈的结果呈现,对官民盐权分配秩序的均衡具有积极意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