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专门史 >

清代普洱茶与滇东南多民族社会(6)


    随着普洱茶产地社会渐趋安定,普洱茶的生产获得较大的发展。古茶树所摘之茶不敷需求,产茶地区的夷民试种大叶种茶获得成功,乃在平地大量种植茶树,以满足茶商争购的需要。《清稗类钞》说:“普洱茶产于云南普洱府之普洱山,性温味厚,坝夷所种。”[48]为提高普洱茶的质量,茶农改变粗放经营的传统做法,对所种茶叶勤于锄草捉虫,“旁生草木,则味劣难售。”普洱茶成品的存置亦多讲究,“或与他物同器,即染其气而不堪饮矣。”受茶叶产地、采摘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普洱茶又分为不同的等级。生于赤土或土中杂石者最佳。于二月间采摘,茶蕊极细而白的茶叶,谓之“毛尖”,充作贡品。制作贡品的任务完成后,方许民间采摘及贩卖。茶农将所采之茶上笼略蒸,揉为团饼,其叶犹嫩、味道亦佳者,称为“芽茶”。三四月采摘及加工者,称“小满茶”。采于六七月间的名“谷花茶”。少女在雨季之前采摘、出售以备嫁妆者,则称“女儿茶”。[49]对六大茶山生产茶叶的销售去向,官府例有规定。质优者充为岁贡,较差的茶叶散卖省内各地,粗老的茶叶则熬膏压制成茶饼,摹印图案备馈赠亲友。[50]普洱茶的迅速兴起,使产茶地区的少数民族多享其益。道光《云南通志》称:“黑窝泥(今哈尼族)性拙,采茶卖茶其业也。”[51]
    车里、茶山等地的官员与兵将,眼红夷民经营茶叶屡获巨利,遂出现官员贩卖私茶、士卒入山扰累的弊端,而且愈演愈烈,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定。雍正十一年(1733),新任云贵总督尹继善上疏:
    “官员贩卖私茶,兵役入山扰累之弊,宜严定处分也。思茅茶山,地方瘠薄,不产米谷,夷人穷苦,惟藉茶叶养生,无如文武各员,每岁二三月间,即差兵役入山采取,任意作践,短价强买,四处贩卖,滥派人夫,沿途运送,是小民养命之源,竟成官员兵役射利之薮,夷民甚为受累。前经升任督臣鄂尔泰题明禁止,兵役不许入山。臣等又将官贩私茶严行查禁,但不严定处分,弊累不能永除。请嗣后责成思茅文武,互相稽查,如有官员贩茶图利,以及兵役入山滋扰者,许彼此据实禀报,如有徇隐,一经察出,除本员及兵役严参治罪外,并将徇隐之同城文武及失察之总兵知府,照苗疆文武互相稽察例,分别议处,庶官员兵役,不敢夺夷人之利,而穷黎得以安生矣。”[52]
    其言思茅、茶山等处土地瘠薄,“夷人穷苦,惟藉茶叶养生。”每年二三月间,有文武官员差遣士卒入山采茶,低价强买,四处贩卖,遂使百姓养命之根由,竟成官员、士卒获利的渊薮。雍正初鄂尔泰任云贵总督,曾明令兵卒不许入山。但不久盘剥茶民的劣行卷土重来。尹继善因此建议由朝廷发文,令思茅地区的文武官员互相稽查,如有官员贩茶图利以及兵役入山滋扰,官府须据实禀报。如有隐瞒一经查出,除涉事官员及士卒从严治罪,同城文武官员和失察的总兵与知府也分别处分。尹继善与云南巡抚张允随、云南提督蔡成贵联合上奏此事,可见情况严重的程度。经过这一次认真治理,查禁取得明显的效果。雍正十一年(1733),至滇任职的吴应枚称:“普洱产茶,旧颇为民害,今已尽行革除矣。”[53]大致反映了查禁以后的情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