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中外学者一般都是将严复放在现代化和中西文化交流冲突这个语境中来考察。这种做法当然有其合理性,但却容易流于简单化,往往只是根据严复对待中西文化和政体的态度来断定严复的“激进”或“保守”;、“进步”或“反动”。这种判断诚然也可在严复留下的文字中找到若干证据,但却使人难以进一步理解和认识严复思想的深刻内含和独特价值,更无法令人满意和信服地解释一些严复理解上的明显困难。 首先出现的问题就是,是否有两个不同的严复,“进步的”严复和“反动的”严复?也就是说,严复的思想是否有根本的转变?在很多人看来,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严复晚年完全背离了其早年的立场。但严复留下的全部文字告诉我们,他的思想的确前后有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根本立场的变化,而只是关注焦点的变化。早年他关心较多的是通过学习西方来克服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种种弊病,促使中国通过自身的改良走上西方同样的富强之路。而晚年在中国显示状况的刺激下,他更多地注重和鼓吹传统在维系民族生存与统一,培养和提高国民道德,以及在社会稳定发展中的作用。但他主张渐进改良,主张学习西方,不遗余力地批判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种种弊病这些基本立场,却是始终一贯的。无论是戊戍后还是辛亥后,上述基本立场都无实质改变。事实上,正如史华慈所指出的,严复被认为是最革命的那些论文,即在1895年所写的《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等,与他后来在翻译赫胥黎、亚当·斯密、孟德斯鸠、穆勒等人著作时所写的按语(大部分在本世纪初)观念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注:史华慈:《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叶凤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9页。)因此,有人说他从戊戍(1898),也就是上述那几篇论文发表三年后就开始走向反动,(注:周振甫:《严复诗文选》后记,《严复思想旨探》,香港大东图书公司,1980年,第275页。)未免有点过甚其词。 值得注意的是,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并非依据文本或其它历史材料,而是根据进化史观。主要的理由是时代变了,即使保持原来的观点,进步也变成了反动。康有为和章太炎也因为同样的理由而得到相同的结论。可是,且不说判断时代转变需要有力的证据和周密的论证,以思想与时代合拍与否来判断思想的价值,实际上是取消了思想自身独立的真理性,而将它等同于趋时应世的意识形态宣传。这样,思想本身就名存实亡了。这种做法的典范,文革期间的评法批儒的闹剧,从反面证明了这种做法的荒唐。思想的价值永远在于它是否包含真理,而不在于它属于什么时代,更不在于它是否符合人为的所谓时代要求。 说严复“晚年反动”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他所谓“反对共和,主张恢复帝制”。其实,严复始终认为,民主是最好的制度:“民主者,治制之极盛也。使五洲而有郅治之一日,其民主乎?”(注:《严复集》,第4册,第975页。)严复不象各个时代都会有的赶潮流的人,他对民主制度的精义与实质:平等和自由有深切的体认,因而甚至认为希腊、罗马的民主都不是真正的民主。同时,他也相信,“由君主转为民主可,由民主转为君主不可。”(注:《严复集》,第4册,第891页。)因此,尽管他知道辛亥以后的中国号为民主,但专制之政阴行其中,当袁世凯欲称帝要他支持,他却认为“此时欲复旧制,直如三峡之水,已滔滔流为荆扬之江,今欲挽之,使之在山,为事实上所不可能。”(注:严璩:“侯官严先生年谱”,《严复集》,第5册,第1551页。)以此来规劝和婉拒袁世凯。后袁世凯派人请他写一篇劝进文字,他更以“顾吾生平不能作违心之言”相拒。(注:严璩:“侯官严先生年谱”,《严复集》,第5册,第1551页。)列名筹安会六君子显然是杨度先斩后奏,而他又因与袁世凯私交素厚,而勉强默认了。(注:参看王蘧常:《严几道年谱》第96页;《严复集》,第3册,第631页。) 但另一方面,严复的确始终赞成帝制,但却并不反对共和。严复是注重事实的经验论者,而不是注重意识形态的教条主义者。进化论使他相信:“制无美恶,期于适时;变无迟速,要在当可。”(注:《严复集》第2册,第240页。)“法制必不可徇名而不求实。”(注:《严复集》第2册,第241页。)民国初年中国政治的腐败,社会的落后,并不因帝制改共和而有丝毫改善这一事实更坚定了他的这一信念。号为共和,可以阴行专制;但另一方面,帝制也不就好。“夫民德不蒸,虽有尧舜为之君,其治亦苟且耳。”(注:《严复集》,第4册,第969页。)关键在于民德民智,尤其国民的道德素质,是民主共和能否名符其实的根本条件。基于他对中国社会和国民道德素质的悲观估计,他认为中国在当时仍以帝制为宜。而民国以后政坛的混乱局面和分裂,更使他相信帝制是维系国家统一和凝聚人心(这两者乃是中国能否成为现代意义的民族国家的关键)的适当工具。他主张尊孔读经也是从凝聚人心和培养民德的目标出发,“必凝道德为国性,乃有以系国其于苞桑”。(注:《严复集》第2册,第342页。)政体对严复而言只有手段和工具的意义,他的目标是国家富强和人民自由平等。这个目标他始终如一,生死不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