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经世思想的传统(5)
http://www.newdu.com 2024/11/26 01:11:05 《史学史研究》 施丁 参加讨论
关于政治得失。上述关于历代兴亡、国家分合、民生休戚、民族矛盾诸问题,还有制度兴革等等,实际上无不系于政治得失。所以政治得失这个内容,在我国汗牛充栋的史书中,多得不可胜数,简直难以例举。姑且试以贾谊《过秦论》来说吧。这是我国第一篇著名的历史论文,而论文中又寓有政论。其中写道:“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这是贾谊论政寓于论史之表白。他认真地总结秦朝施政关系国家兴亡的经验教训。为汉初的政治设施提供历史的根据或镜子。他指出,早在秦孝公时代,商鞅协助孝公变法,“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孝公之后,惠王、武王、昭襄王等都继承了孝公的政治,使秦日益富强起来。秦始皇继承和发展了孝公以来的政治事业,才能“吞二周而亡诸侯”,实现统一,“威振四海”,使得天下士民“斐然乡(向)风”,“莫不虚心而仰上”。这是什么原因?是因为政治上的方针政策对头,才能使国家臻臻日上,得到士民拥护,才能实现统一。他又写道:秦始皇吞并六国之后,加强了统一措施,“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堕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兵器),聚之咸阳,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还继续强化军事力量,使秦的统一呈现空前的盛况。但这只是问题的一面,而另一面,由于“攻守之势异”,即打天下与保天下的形势已经转变,还一味依赖武力,而“仁义不施”,就搞得国力由强转弱,不能满足百姓改善生活的需求,于是遭到民众反抗,以至垮台。他一再提到,秦始皇本来就“不亲士民”,秦二世不仅不能“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反而严刑重赋,苛剥人民,“百姓困穷而主不恤”,同时又拒谏饰非,不让百姓说话,子婴又不“安士息民”,终于“百姓怨望而海内畔(叛)矣。”这就指出了秦朝统治者政治上一再失策犯错,致使矛盾激化而丧败。他所说的“牧民之道,务在安之”,是总结了秦朝二世而亡得出来的关键性的经验教训,这也是他立足于汉初“载其清静,民以宁一”的现实,而为当世“与民休息”政策提供的有力的历史论据。贾谊此论,载入了史册(51),为后世传颂和借鉴。类似贾谊这种史论,或史论寓政论,或政论附史论,中国史上何止千千万万,载入史册者也是很多的。仅《汉书》一史就载入数十篇。而探讨历史上的政治得失,又不只是史论文章,其它方面尚有很多。自唐宋以来,朝廷的经筵讲学,民间的说书讲史,就有很多关于政治得失及人物善恶的内容。 |
- 上一篇:明代前期的朱学统治与学术史研究的朱学特色
- 下一篇:论司马迁的悲剧心态及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