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中国史 >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

张贵永与西方史学研究(8)

它是国人研究西方史学的卓越范例。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耿淡如就提出:史学史不是历史家传记集和目录学,应反映历史学家、历史学派在思想领域的斗争;史学史应和历史哲学史或社会思想史有区别;史学史应包括历史编纂与历史研究两者在内;史学史应结合其他相关科学来研究;史学史应总结过去史学成绩;史学史应以研究历史的同一方法来研究等等(50)。后来,张广智指出:应研究历代西方历史学家的史学思想,不做成传记集和目录书;应研究西方历史学家所处的时代与历史环境;应研究西方史学流派的过去与现在、繁荣与式微、成就与问题;应在西方史学的流变中作出动态的考察,历时共时,纵横比较,上下连贯;应有一个正确的历史观的指引(51)。张贵永从欧洲社会状况出发,重视欧洲近代以来史学中一以贯之的历史主义,考察其起源、成长与影响,分析不同时期学者思想的贡献与不足。这种结合社会背景、关注学术传承、重视史学思想的研究路径,是张贵永西方史学研究实践的突出特征,在某些方面,与大陆不同时期的同仁学者所见略同,是研究西方史学的成功范例。
    它对于当前中外史学交流研究具有典型意义。学界已经认同,史学史研究新的增长点,是中外史学交流史。一方面,在书写中国史学史时,自然要写某一史家、史著、史学思想与方法对于中国后学的影响,此外可增加其在域外的流传与被接受,可增加域外史学对于中国史学的影响;另一方面,在书写外国史学史时,可增加外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可增加汉学家关于中国历史的研究。张贵永本是中国学者,他研究西洋历史、西洋史学,在国内介绍、评论西洋史学,他关于西方史学的认知具有中国人独特的视角。张贵永的学术经历,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中西史学交流的典型案例,同时他所秉持的看待西方史学的眼光也特别值得当代学人汲取。这样,探讨其西方史学研究情况,无疑有利于学界借鉴其理论与方法,有利于增进和丰富中国学界关于中外史学交流的研究。
    它对于一些西方史学现象的认识具有经典性。例如,兰克作为19世纪西方史学的代表,其学派具有普遍的国际影响,在欧美、中国都有传承。可是,由于17世纪开始的人类知识的自然科学化运动,因此史学界主流学者以自然科学为衡量史学学术性的尺度。兰克曾经主张“如事直书”、“排除主观”等所谓的“客观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欧美学界推为科学史学的楷模。这种倾向在中国则突出表现为史料学派,提出“史学便是史料学”,反对解释、疏通史实。可是,事实上,兰克的史学并不是像科学史学家们所想象和推崇的那样,汪荣祖在1975年《食货月刊》三卷三期上,发表《兰克史学真相》,这篇文章改头换面后出现在《史学九章》中。他指出,英美世界误读了兰克,兰克实际具有浪漫主义风尚,有同情心但不动感情,写作民族国家历史,兰克同样重叙事,讲究行文艺术,赋予历史以意义,裁断与解释历史(52)。在此之前,张贵永业已指出兰克的历史主义倾向,同其路德教信仰、民族复兴情绪紧密相关,正是这两种情结与历史关联,才促使兰克的历史认识自主性的坚持,兰克坚持从个别研究达到对于事实的普遍见解,从而形成对全部关系的客观认识。可见,张贵永这一见解,无疑对于认识兰克及其学派的客观主义具有经典性。
    当然,张贵永的西方史学研究有局限性,例如就历史学方法而言,几无创见,因为他几乎全部照搬伯恩汉的《史学导论》;论著尤其是在大陆期间发表的文章,不少地方照搬梅尼克;关于历史主义先驱的论述,稍嫌简单,缺乏具体分析;对于汤因比的认识还是初步的。此外,其研究对象也局限在欧洲近代历史哲学领域,没有像其同时代有的学者那样对西方史学做通史性论述。然而,这些正是拓荒性、专门性研究工作所常见的,无须苛责。
    总之,张贵永的求学经历,导致他走向研究西洋史学的道路,其研究成果大体可分两部分:从一般意义史学上说,在史学的涵义、对象、范围与方法等方面,他所阐释的,多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流行观念,特别是史学方法部分,来自伯恩汉、瑟诺波司的相关论述。在欧洲近代史学史论述方面,有两条主线和两个归宿点。两条主线是,时间维度上一以贯之的历史主义,和空间维度上德国差不多200年的史学史;两个归宿点是德国梅尼克的学术思想和英国汤因比的文化观念,也是他思考战后人类精神世界和文化出路的两个着眼点。对此,上文相关部分有较详细述及。尽管他没有对西方史学做通史性论述,其关于历史主义、近代德国史学的全部论述,多受之于梅尼克《历史主义的起源》,一些地方稍嫌粗糙;然其研究构架与视角,在20世纪国人研究西方史学中,别具匠心,无论对于台湾史学风气转变,还是对于中国大陆的西方史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作者附记:本文写作得到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段艳在资料上的鼎力支持,在此表示由衷谢忱)
    【作者简介】李勇,历史学博士,淮北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
    注释:
    ①王尔敏此文最初发表在《兴大历史学报》第十六期,2005年,后收入其《20世纪非主流史学与史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②指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曾译为“海德”、“海尔德”、“赫德”,今通译为“赫尔德”,张贵永或译为“赫德”,或译为“赫尔德”。
    ③指Arnold Joseph Toynbee,曾译为“托因比”,今通译为“汤因比”,张贵永译为“陶恩培”。
    ④李孝迁:《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1882~1949)》第七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⑤该文载于《史学集刊》2007年第3期。
    ⑥见诸《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11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⑦⑩张贵永:《我的史学研究兴趣》,《新时代》1962年第10期。Thoedor Mommsen,今通译为“蒙森”,张贵永译为“蒙姆森”。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