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如何认识我国的边疆(4)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7:11:10 《理论与改革》 周平 参加讨论
三、以发展眼光来看待边疆 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政治形态始建于夏。一些论者认为,自那时起我国便有了自己的边疆。可是,这样的观点从来找不到确实的史料来为之证明。其实,夏作为国家的一种形态是十分粗陋的,及至商、周两代,国家形态在演进中有所发展,但仍属国家的早期形态,皆无法与今天的国家同日而语。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国家形态虽然在形式上有了统一的政权,但实则各个区域皆由基于族群的诸候分别进行统治和治理,并不存在把国家疆域某个或某些区域区分出来进行专门治理的必要和可能。先秦时期的中国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边疆。 秦统一六国后并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政权后,国家拥有了统一而巨大的疆域,同时也就面临着如何对如此广大且不同区域间差异巨大的疆域进行治理的问题。王朝中央为了应对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治理难题,便在将全国划分为多个行政区域而由王朝中央直接统治的基础上,按照先秦时期“一点四方”和“五服”、“九服”的观念,以王畿为中心而将王朝核心区外的边缘性区域确定为夷狄之区,采取有针对性的特殊方式进行治理,从而在国家治理中开创了边疆制度。汉承秦制并按照“内诸夏而外夷狄”的原则,将此种制度延续下来并增添了新的内容,从而使具有特定内涵的边疆制度趋于稳定。随着边疆制度的持续推行,国家疆域内处于边缘并与核心具有明显差异并被实施特殊治理方略的区域,便逐渐稳定下来并屡屡以“边疆”指称,从而就塑造了边疆。在中国历史上,“‘边疆’是一个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形成的概念。它最初只是泛指相对于中原地区的‘四夷’,其地域并不确定。”[1]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边疆皆以王朝中央的所在地或中原为中心来划定,“主要是指封建王朝统治核心区域的外围部分,尤其与其他政权实体相毗连附近的地区……通常指一个较大的地域范围”[2],并具有多种含义:首先,边疆是王朝国家统治的边缘性区域或王朝国家统治能力所及的外围性区域,王朝国家有必要在这些地方设置机构,实施政治统治并进行开发和经营;其次,边疆是华夏之外的其它民族群体生活的区域,有着完全不同于中原文化的夷狄文化,有待于中原文化的传播并对其开化;再次,边疆为山川阻隔,是远僻之地,不易通达,人烟稀少,经济落后,风俗迥异;最后,边疆是国家的外防区域和腹心区的缓冲地带,拱卫着国家的中心地带,是军事设防的重要区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军事价值。 海洋活动的持续进行以及海洋观念的出现,对边疆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曾数次东巡大海、刻石琅琊,射鲛鱼于海上。汉代以后,对海洋的利用和开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明代的郑和七下西洋,更是把古老中国带入了大航海的时代。随着海疆观念的形成和增强,人们开始有了海洋疆域的意识,海洋疆域逐渐纳入王朝国家统治的视野。清代以来,海洋疆域则受到进一步重视。与此同时,在海洋疆域上界定边疆的观念逐渐形成,海洋边疆逐渐凸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