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马克思主义民族融合理论在中国的百年传播及历史性发展(5)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2:11:28 《民族研究》 杨须爱 参加讨论
参考文献: [①] 恩格斯:《共产主义信条草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80页。 [②] 马克思:《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45、446页。 [③] 列宁:《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6、347页。 [④] 列宁:《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提纲)》,《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4页。 [⑤] 列宁:《论面目全非的马克思主义和“帝国主义经济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2页。 [⑥] 列宁:《关于自决问题的争论总结》,《列宁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41页。 [⑦] 斯大林:《民族问题和列宁主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编:《斯大林论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第404、405页。 [⑧] 同上,第404页。 [⑨] 北京图书馆编:《列宁著作在中国(1919——1992年文献调研报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27、205页。 [⑩] 北京图书馆马列著作研究室编:《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译文综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156页。 [11] 北京图书馆编:《列宁著作在中国(1919——1992年文献调研报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06页。 [12] 李达著:《民族问题》,上海南强书局1929年版,第17页。 [13] 郭真编:《现代民族问题》,上海现代书局1929年版,第20页。 [14] 杨松:《论民族》,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1921.7-1949.9)》,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763、764页。 [15] 金炳镐、周传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理论学科——纪念马克思逝世120周年》,《民族研究》2003年第5期。 [16] 吕振羽:《关于历史上的民族融合问题》,《历史研究》1959年第4期。 [17] 范文澜:《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斗争与融合》,《历史研究》1980年第1期。 [18] 岑家梧:《在教学上如何处理祖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历史教学》1962年第9期。 [19] 翦伯赞:《关于处理中国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79年第Z1期。 [20] 李维汉著:《统一战线问题与民族问题》,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96-602页。 [21] 王希恩:《关于民族融合的再思考》,《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22] 莫岳云:《马克思主义民族融合理论的当代思考》,《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23] 钱国旗:《民族融合的良性发展模式——论南迁拓跋鲜卑与汉族的融合》,《民族研究》1998年第4期。 [24] 王希恩:《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政策十年发展观》,《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25] 《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人民日报》2010年1月23日。 [26] 包括:中央政治局“研究进一步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会议;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27]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2014年9月30日。 [28] 例如,李维汉在1961年就讲,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会使民族融合因素自然而然地增长起来。江泽民、胡锦涛两位总书记先后几次强调,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逐渐增多,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趋势会进一步发展,民族间共同性的东西会不断增多。此外,关于尊重民族文化差异,包容多样性的思想,在前述领导人的讲话、论著中也有一些体现。这些论述及蕴含的思想,正是“各民族交往交流融”理念提出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轨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