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理论政策 >

张淑娟: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以中国共产党为例(7)


    余论
    在接纳“中华民族”的同时,阐明中华民族与各民族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不同层次关系,“中华民族”成为中国共产党对各民族的整体称谓,在抗日战争期间发展成为得到中国各民族、各种力量普遍认同的身份象征,成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发展的最重要理论成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客观上限制了民族分裂主义的发展,随着这一观念的加强,民族分裂主义越来越失去民心,民族分裂行径遭到举国上下的一致反对,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得以维护。
    中国共产党接纳“中华民族”的过程也是逐渐放弃“民族独立”与“民族自决”的过程,“统一”与“独立”、“自决”是“合”与“分”的矛盾,中国共产党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决了二者之间的张力,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对少数民族权利做出政治安排,从而实现了中华民族内部的整合与统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确立,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际上,都有巨大的修正作用,既推动占主导地位的民族主义顺利过渡到爱国主义,又限制了地方民族主义中的分离倾向。在今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中同样不能忽视民族主义思潮的作用。
        注释:
    ①见黄克武的《民族主义的再发现:抗战时期中国朝野对“中华民族”的讨论》,载于《近代史研究》,2016年第4期。郑大华的《“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形成》,载于《近代史研究》,2014年第4期,《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载于《民族研究》2013年第3期。常书红的《清末满汉关系的变化与中华民族认同的诞生》,载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高翠莲所著的《清末民国时期中华民族自觉进程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宋志明的《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民族精神的觉醒》,载于《史学月刊》,2006年第6期。黄兴涛的《民族自觉与符号认同:“中华民族”观念的萌生与确立的历史考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评论》(香港),2002年第1期。沈松侨的《振大汉之天声——民族英雄系谱与晚清的国族想象》,载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00年第33期等。
    ②见张淑娟的《试论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建构的内在紧张》,载于《广西民族研究》,2017年第3期。
    ③欧文·拉铁摩尔就这样描述在民族主义影响下新疆的情况:在非汉族中间,对民族主义的诉求也引起许多不同的回应,有些非汉族人的世袭地位和政治特权与汉族人的统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并不赞同对现有状况进行任何改变。另外一些非汉族人则希望自己也可以上升到以前只有汉族人才能充任的位置,但是他们根本不想以其他任何方式改变政府和行政管理结构。有些维吾尔族人认为,维吾尔族作为新疆人口最多的民族,是绝对的多数民族,应该接管新疆,像以前的汉族人一样在新疆拥有优越于其他少数民族的权利。哈萨克人、蒙古人以及其他的民族则希望既独立于维吾尔人也独立于汉族人。还有些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希望改变社会制度和政治结构,他们主张推翻自己的伯克、苏丹和王公,建立没有汉族地方行政官员的自治统治。参见Owen Lattimore. Pivot of Asia: Sinking & the Inner Asia Frontiers of China. Boston: Little Brown Co,1950年出版,第218页。
    ④见和森:《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载于《新青年》第9卷,第4号,1921年2月11日;《李大钊选集》,第114-115页,第121页,转引自杨奎松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65页。
    ⑤这里的“民族原则”指的是:“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们的民族原则,我们可以说:如果民族原则是用来把散居的群体结合成一个民族,那么它是合法的;但若是用来分裂既存的国家,就会被视为非法。”(见[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著、李金梅,译:《民族与民族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5页。)
    ⑥“什么是帝国主义呢?就是用政治力去侵略别国的主义,即中国所谓‘勤远略’。这种侵略政策,现在名为帝国主义。”(见《民族主义》,《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21页。)章太炎也指出:“西人之祸汉族,其烈千百倍于满洲。”(见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集》(上),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94-196页。)
    ⑦关于中共二大对国内民族问题具体方针提出的背景因素,可参见王柯著:《中国:从天下到民族国家》,台北:政治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40-247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