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史学 >

林建:宋代对西南少数民族治理观念的变迁(3)


    二、北宋中后期
    北宋中期开始,朝廷中变法的呼声渐起,到神宗时,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派执政,宋廷的内外政策都出现了巨大的转向。相应地,宋廷也改变了北宋前期为讲求边境安稳,过度羁縻西南少数民族的治理观念:
    忠、万间夷人,祥符中尝寇掠,边臣苟务怀来,使人招其酋长,禄之以劵粟。自后有效而为之者,不得已,又以劵招之。其间纷争者至有自陈,若某人才杀掠若干人遂得一劵,我凡杀兵民数倍之多,岂得亦以一劵见给?互相计校,为寇甚者则受多劵。熙宁中会之,前后凡给四百余劵,子孙相承,世世不绝。因其为盗,悉诛锄之,罢其旧劵,一切不与。自是夷人畏威,不复犯塞。[6](P.78-80)
    可见熙宁之前,在绥靖政策的主导下,边臣对西南少数民族过于注重怀抚,但在熙宁之后,宋廷的治理观念逐渐转向强硬。
    首先,这一时期宋廷的政治力量开始深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腹地,并将部分区域开拓吞并。熙宁七年(1074),荆湖南北路官员上报南北江溪洞蛮互相攻掠,下溪州都誓主彭师晏又懦弱无法服众,请求内附。朝廷立即派出章惇等官吏对南北江溪峒地区进行经制。收复了邵州与潭州交界的梅山地区,开置新化县;又降伏下溪州都誓主彭师晏,五溪皆平;紧接着开拓了南江地区,建立沅州。[3](P.5897;P.9986;P.6070)至熙宁九年,诚徽州三州一镇也被宋廷收归王土,建为靖州,“拓境数百里……南方兵祸自此始也”。[7](P.1530)在这次开拓的过程中,已完全没有宋初“怀服远夷”的绥靖之情。据《宋史·张颉传》记载,“南江杀戮过甚,无辜者十八九,浮尸蔽江,民不食鱼者数月”,[1](P.10669)可见宋廷此时对西南地区的开拓充满着血腥与残酷。
    其次,宋廷提高朝贡门槛,进一步限制西南少数民族朝贡次数。如正式规定了西南五姓蕃五年一贡的朝贡时限:“西南蕃五姓蛮听五年一入贡,不愿至京,听就邕、宜州输贡物,给恩赏馆券,回赐钱物等遣之。”[3](P.6451)诸如安化蛮等部分西南少数民族,则被要求不再赴阙朝贡,“令纳方物于宜州思立寨,而亲赴州领赐。”[8](P.121)
    此外,自宋初开展的西南少数民族赴阙朝贡制度到了神宗之时,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的诟病。熙宁八年,广西经略司称西南五姓蕃每次赴阙朝贡,所赐“往来馆券供给,并到阙见辞赐钱、绢、衫带,为钱二万四千余缗,而他费不在此”[3](P.6451),宋廷对西南少数民族朝贡接待所耗可见一斑。而宋廷对西南少数民族朝贡沿路保障的关怀备至,也使西南少数民族贡使傲慢异常,甚至“与方伯抗礼”,[1](P.10706)从而导致地方上关于转变西南少数民族朝贡方式的呼声高涨。熙宁六年四月,西南龙蕃、罗蕃、方蕃、石蕃等八百多人入贡。宋廷“以道路辽远,往复甚勤如愿于缘边纳所贡物,即以回赐及朝见所赐缘路驿劵给之。”[3](P.5931)宋廷要求西南五姓蕃不再赴阙朝贡,在缘边交纳贡物即可,并在熙宁八年(1075)确定了邕州、宜州两个输贡之地。“后令纳方物于宜州思立寨,而亲赴州领赐。”[8](P.121)思立寨位于宜州以西七十五里之地,与安化州接壤,属于省地与蛮地交界地区。宋廷将输贡之地逐渐迁移至边界,一方面是方便“西南五姓蕃”运输贡物,另一方面更是基于宋廷对“西南五姓蕃”始终存有防范之心。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