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语言文字 >

理念、目标和策略:语保工程的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工作(4)


    3 工程目标及研究规划的科学性探索
    语保工程的立项经过了系统深入的论证,也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认可,从而实施了这一投入巨大、动员全国力量、覆盖1500个语言点(包括1000多个汉语方言点,400多个少数民族语言点) 的重大国家文化工程。工程的目标是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收集记录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和口头文化的实态语料进行科学整理和加工,建成大规模、可持续增长的多媒体语言资源库,并开展语言资源保护研究工作,形成系统的基础性成果,进而进行深度开发应用,全面提升我国语言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水平,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服务[4]。这个目标具有科学性和宏观性。鉴于中国语言、方言数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语言情况复杂,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目标和规划同时又具有探索性意义。总体看,语保工程较好地处理了几对关系,保证了工程按照既定的轨道推进。
    (一) 正确处理普遍性保护和突出重点的关系
    我国语言种类众多,根据学界最新认识,独立语言种类在130种以上; 汉语和大多数少数民族语言都有数量极为庞大的方言、土语。鉴于这样的语言国情,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必然要面临如何兼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问题。在这个方面,工程的首期目标和规划实现了较好的统筹,也就是基于普惠性原则,应保尽保; 同时突出濒危语言保护,抢救优先。
    根据《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点》总体规划(2015—2019年) ,基于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分布、差异以及各语种研究力量,原则上使用人口在10万人以上的语种,各主要方言均设一般调查点,使用人口较少的方言酌情设为濒危语言点; 使用人口在10万人以下、1万人以上的语种,选择一种方言设濒危调查点,其他主要方言设一般调查点; 使用人口在1万人以下的语种,设为濒危语言调查点。上述的设点安排,综合考虑了普遍性保护和突出重点的关系。另外,在调研内容上,一般语言点和濒危语言点的要求也有区别,濒危语言调查点除了完成一般调查点的相关研究外,还需要撰写濒危语言志,这就适应了濒危语言保护的特殊要求。
    自2017年起,语保工程进行了项目调整,虽然仍然设立濒危语言调查点,但是课题经费、工作要求都和一般语言点相同,不再要求撰写濒危语言志。这一工作调整显然是基于学界对严格意义上的濒危语言的认定,同时也考虑到了工程的可行性,但在客观上确实模糊了普遍性保护和重点保护濒危语言的关系,导致后期的一些使用人口较少的语言和方言没有进行深入系统的调研,未能形成语言志。
    (二) 正确处理初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关系
    语保项目是中国各民族语言,特别是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和传承的“兜底工程”。第一期项目覆盖了1000多个汉语方言点,400多个民族语言点,可以说从大面上把具有代表性的语种和方言都进行了调研。鉴于中国之大,发展之不均衡,很多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和“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医疗保险”一样,全国覆盖性的工程起点不一定高,但系统性保障制度的建立意义极其深远。就语保工程而言,尽管对具体方案、词条、语法条目的设计等等还有各种的意见,但对于各少数民族语种特别是濒危语种,它是极其可贵的最低保障,不能过于苛求。
    正如前文所言,语言资源本身具有多层次性。首先,语言本身作为文化成果,它是人类创造的具有独特价值的符号体系,因此,语言资源保护的首要目标是语言符号系统本身,也就是对语音、词汇、语法系统的抢救性纪录。其次,为了体现语言作为文化载体的价值,语保工程也设计了口头文化的调研内容,但总体上要求不高。其三,语言作为一个文化信息系统和知识体系,这一方面的价值在语保工程中尚未得到充分的体现。
    长远看,语言资源保护要以纪录语言学的方法,进一步彰显语言作为文化信息系统和知识体系的价值,并提供多方面的应用。纪录语言学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利用现代数码技术和手段对某一语言或方言土语进行全方位、全面的纪录,除了纪录语音、词汇、语法、口传长篇语料外,还要纪录直接观察到的语言在村落中的使用情况,包括语言的社会信息、使用现状、流利母语人人数、双语程度及双语人人数、母语教学与非母语教学等语言的社会功能和应用功能。在收集和纪录语言语料的过程中,着重收集和纪录自然话语,同时还要纪录社会文化实践中的语言活动。语言纪录的核心是同步标音、多层级注解、翻译成交际范围更广的语言,建立视听材料的语料库。这一语料库具有多用途性,对它的利用和研究可以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以及研究进程的推进而不断改变和发展,描写和分析只是语言纪录的副产品。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