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移动版

首页 > 民族学 > 语言文字 >

理念、目标和策略:语保工程的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工作(6)


    (三) 实事求是,分类指导
    根据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工作实践,可以认为“统一规范,分类指导”是总的工作原则。这一原则在确保语保工程规范性的同时,又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复杂多样的语言国情,确保调研工作保质保量地有效推进。
    1.根据不同语言类型特点分别编制不同的调研方案。首先是根据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区别编制不同的调研方案和工作规范。其次,针对少数民族语言分属于不同语言类型、历史文化特点有明显差异的语言实际,在原有的《中国语言资源调查手册》基础上制作了主要针对不同语系的不同语族的语言包括某些特殊类型语言的8 种调查手册,其中: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壮侗语族、苗瑶语族三个语族各1本、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蒙古语族、满通古斯语族各1 本,印欧语系俄罗斯语1 本,朝鲜语1 本。调查手册分别增补了1 800 条扩展词、50 条句子等内容。考虑到一些语言的具体情况,规定印欧语系伊朗语族的塔吉克语可使用突厥语族语言调查手册,而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及混合语等语言可视具体语言的情况分别参考上述不同语族的调查手册。在语法标注和语料整理方面,我国130 余种少数民族语言错综复杂,在类型上分属于孤立、粘着、屈折等不同类型,尤其是粘着语类型的阿尔泰语系语言、屈折语类型的俄罗斯语等情况更为特殊,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语言在形态特征上不仅和壮侗语族、苗瑶语族有诸多不同,即便就是语族内部也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语料整理规范也需要分类培训和指导。
    2.调整工作机构,强化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保护组织和协调力度。在2015 年启动少数民族语言资源80 个点的调查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鉴于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保护工作的复杂性及在整个工程整体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国家语委、教育部语信司、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 简称“语保中心”) 委托中央民族大学专设“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 简称“民语中心”) ,全面负责协调和调动全国民族语言学界的力量来推进少数语言资源保护工作。这一组织调整是在总结2015 年工作经验并对少数民族语言特殊性认识深化的基础上作出的,极大地加强了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保护工作的组织性和针对性,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3.设置“重大事项变更”环节,以应对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中复杂多样的特殊情况。除了语言结构本身的复杂性之外,由于民族地区特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特点,少数民族语言的传承情况也是各不相同,因此,少数民族语言保护项目在进行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特别是濒危语言点的情况更为复杂,最常见的困难是无法按照规范要求找到合适的发音合作人。一般而言,由于使用人口少,在数千乃至数百的使用人口中找到55—65岁的男性发音人难度非常大。一些濒危点的口语发音人能够完成词汇和语法例句调研,但难以在镜头前自由讲述长篇话语。有的濒危语言口头文化形态较少,体现不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针对这些调研中出现的复杂问题,语保工程设置了“重大事项变更”条款,在保证采集语料真实性的前提下,允许课题组根据濒危点的实际情况寻找最合适的发音合作人,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甚至性别等方面可适度变通; 某些语言点的主要发音合作人无法独立完成全部摄录任务,允许增加1 个人完成规定任务; 针对有些语言点的主要发音人无法直接采录到规定时长话语材料的特殊情况,允许采用设专题对话聊天的形式完成规定任务; 等等。
    4.语言事实调研和音像摄录调研合理分工。总体上,语保项目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语言事实的调查、搜集和整理、标注,另一部分是音像摄录调研。前者体现语言调研的学术性,后者体现音像数据收集的技术性。由于语保工程在音像摄录方面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这给很多负责项目调研的专家造成了极大的技术压力。2015 年的调研在音像摄录方面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导致中期检查和预结项环节都在音像质量方面大规模进行整改,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专家学者开展项目的积极性。语言资源保护中心敏锐地觉察到这个问题并认真听取了专家学者的意见,从2016 年起设立专门音像摄录团队,实现学术任务和技术任务的合理分工,专家学者得以集中力量于学术性调研,技术性的音像摄录工作由摄录团队负责,在有效提升音像数据质量的同时减轻了专家学者的负担。当然由摄录团队全程负责一批语保项目的摄录,也有一定的弊端,有“为摄录而摄录”的倾向,但总体上利大于弊。
    (四) 统筹谋划,总体把握,做好语言设点工作
    第一期语言资源保护工作,计划完成包括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共1 500 个点的调研工作,其中少数民族语言计划完成400 多个,力求覆盖全国130 种少数民族语言。设置语言调查点是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保护工作的关键,设点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汉语方言设点较多,总体上已经覆盖了各主要方言、土语,加上对汉语方言的研究历史悠久,基础深厚,无人才缺乏问题; 但130 种少数民族语言只有400 多个调研点且人才队伍和研究基础薄弱,有的语言点此前既没有被调研过也缺乏专业人才,如何设点是一个棘手问题。
    1.统筹语言点和研究人才关系,“以语找人”和“以人找语”相结合。由于少数民族语言结构复杂,如果没有前期的研究基础,新调查一门少数民族语言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不能找到合适的调查人,项目的质量无法保证。通过语保工程,民语中心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人才队伍和研究基础进行了系统梳理,首先是基于民族语言的研究现状,选择有前期研究基础的专业人才负责特定语言点,兼有专业背景、研究基础的母语学者优先考虑。对于没有前期研究基础的语言点,优先选择对该语言的其他方言有研究的专家承担,对同语支、同语族语言有研究的专家依次作为候选对象。实践证明,通过“以语找人”“以人找语”相结合的方式,最大程度地避免了“拉郎配”现象,减少了项目调研的不确定性。
    2.客观认识语言差异的不平衡性,统筹主要语种以及同一语种内部不同方言的设点。中国语言情况复杂,除了语言数量多、语言传承发展情况多样之外,还表现在语言和方言的内部差异呈现突出的不均衡性。例如,汉语北方方言分布地域辽阔,使用人口众多,但是内部差异小,方言差别不大; 而南方汉语,如吴方言的温州话,内部差异就相当大。少数民族语言的情况更加复杂,如彝语的北部、东部、中部、南部、西部和东南部六大方言之间差别巨大,如何安排不同方言的调研点是一个难题。根据彝语方言情况,民语中心有意识地引导安排彝语东部和西部方言的设点。对于一些存在语言岛的语言,如白语,除了剑川、大理、怒江三个滇西主要聚居区以外,在滇中、滇东的文山丘北、玉溪元江、昆明西山等地还有语言岛分布,地位重要,对这些语言岛也予以了统筹支持。
    3.有针对性地支持重点区域语言设点。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对于重点区域的语言进行了支持。首先是对跨境语言予以了高度重视,除了语言资源和文化多样性保护的目的之外,还综合考虑了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因素。其次是对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区域语言予以特别支持,如喜马拉雅区域的语言,不仅对设点方面进行支持,还鼓励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此外,台湾的南岛语系语言,地位极其重要,但缺乏调研的基础条件。民语中心在相关部门支持下,通过一位在大陆高校任职的台湾学者对台湾南岛语群的一种濒危语言进行了调研,实现了语保工程对我国五大语系的覆盖,特别是实现了调查区域的国土覆盖,意义深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