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100多年来,几代学人耕耘学田,薪火相传,敦煌学取得长足发展,名家辈出,成就斐然。敦煌文书与殷墟甲骨、汉晋简牍、内阁大库档案被誉为...
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运用全球史观来解释世界各地区的历史联系成为一种史学潮流。西方学者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杰弗里·巴勒克拉夫(Geoffrey Barraclough)、斯...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国刚所著《中西文化关系通史》于2019年10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承作者不弃,送我一套。我对中西文化关系通史的系统知识,是门外汉。我怀着学习的渴望,...
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必然要关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两大层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影响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制度的创建和运行是其中的关...
内容提要 中华文明能够长期延续、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内涵丰富、各具特色的制度逐步发展成为一整套制度体系,为国家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制度的记录与整理是中国传...
提要: 在20世纪的较长一段时间里,情感因被视为理性的对立物而受到史学家的冷落,他们将情感史归纳为人类用理性约束激情的历史,形成了以“文明化”为主旨的情感史观。20世纪...
内容提要: 史家在进行历史研究之时,要依赖于证据。然而,证据的产生,与史家所提出的问题相关。历史学家往往因为现实的要求提出问题,从而将那些可以用来阐明其问题的史料纳...
提要: 阐释学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启示。在认识论方面,阐释学扬弃了客观主义和相对主义历史认识论可能导致的历史终结论和历史虚无主义,一定程度上破解了长...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社会史研究是中国史学界最受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为全面、深入理解中国历史和社会,提供了极富启发性的切入角度和理论思考。从20世纪80年代社会史研究主要...
通史与断代史是历史撰述的两种主要形式,而有关通史与断代史认识之分歧,由来已久。在汉代,旨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司马迁,撰写了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
中国思想史研究走过了百年历程,成果丰厚,但相关研究延续至今,也存在不少问题,如碎片化、问题意识不够等,而且思想史研究的对象、方法论问题似乎也有待进一步厘清。如何摆...
摘要: 1930-1934年间,夏鼐治学方向经历三次转向,从社会学转到中国近代史,进而转向考古学。夏鼐治学转向既有时代背景,亦有家族文化、永嘉区域文化的因素,同时这些因素形塑了...
中国社会科学报成都6月11日电 (记者 曾江 通讯员 朱晓舟)首届中国近现代西南区域政治与社会研究空中论坛近日举行。与会学者围绕近现代西南区域的政治与历史、社会与文化、学术...
【编者按】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是伴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的发展,帝国史研究日益受到史学界的关注并出现复兴趋势。在西方史学界,复兴中的帝国史研究在新社会史、后殖民...
1945年,傅斯年为董作宾《殷历谱》作的序中写道:“许多杰出学者对甲骨文进行研究,但只有四个成绩卓越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作出贡献的著名专家,由他率领学者们在前进的...
中国历史悠久,文明传承不绝,历史中蕴涵丰富的对外交往经验与智慧。中国中外关系史研究具有优良的学术传统,学人辈出,硕果累累。1981年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成立,近40年来学科...
1947年2月,华西大学博物馆、比较文化研究所、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联合出版的《敦煌石室画像题识》,记载了敦煌莫高窟106个石窟的940条题记,是最早对莫高窟供养人题记的汇录。其...
胡钟达先生与林志纯先生同为我国世界古代史研究的大家,为我国的世界古代史研究做了很多奠基性工作,两位先生在各自研究领域形成系统的理论,影响了一代学者。此外,他们在人...
【光明访名家】 随着全国部分高校有序开学,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杜建录更忙了。“我每天都在关注疫情的进展,按照学校的部署,落实防控任务,制定...
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关系史学科发展较为迅速,研究视野进一步拓宽,发掘整理了大批新资料,涌现出大量新成果。近日,记者就如何推进学术体系创新等问题采访了相关学者。 努力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