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代中国边疆治理研究受到“现代化”、“民族—国家”以及“主体性”等思维的制约,导致研究出现诸多困境,需引入诸如全球治理之类的新视角。全球治理与当代边疆治理之...
摘要:随着“世情”和“国情”的变化,我国陆地边疆在国家发展战略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陆地边疆治理既是国家治理中的重点,又是难点。在长期的陆地边疆治理实践中,我国...
摘要:现代丝绸之路战略是一套完整的涉外战略构想,是若干战略构想的集合,是中国与世界深度互动的新型链接范式。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解决的是中国与泛欧亚大陆陆上各国和各地...
摘要: 清朝前期在东北的边防观念上经历了一个由传统向近代发展后又回归传统的过程,这一过程在黑龙江将军驻地迁移上显示突出。黑龙江将军设立后,将军衙门的驻地曾经三次迁移...
摘要: 1948-1950年,美国政府制订并实施了发展有限日中贸易的政策。中国东北作为日本传统的贸易对象,成为美国复兴日本经济的政策中对外贸易的一个重点。美国政策制订者认为,发...
摘要: 本文从三江地区汉唐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格局入手,探讨挹娄、勿吉、靺鞨三族之间的关系。当时的三江地区分为南、北两个大的区域,分属于挹娄和靺鞨文化系统。文献记载的“...
摘要: 王承礼先生的《中国东北的渤海国与东北亚》一书,始终把渤海政权纳入唐中央王朝 行政版图之内;把渤海国史的研究拓宽至整个东北亚地区,进行宏观多角度的探索;把 渤海...
摘要:中国是历史上最早确立边疆制度的国家。但是,在两千多年的边疆发展中,中国的陆地边疆基本上是少数民族群体生活的区域。因此,陆地边疆治理主要围绕族际关系展开,并形...
摘要: 在1929—1933年间召开的太平洋国际学会年会上,日本太平洋问题调查会抛出所谓“民族生存权说”、“特殊权益说”、“防俄防共说”、“自卫说”、“人口过剩说”等来为日本...
摘要: 有清一代,伴随着中华世界秩序的崩溃和满族统治者对“中国”认同的加强,东北地方在清朝的疆域构造中经历了由中心到边缘的变化;近代以降,西方列强的入侵从内部、外部...
摘要: 太平洋国际学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亚太地区民间团体组成的一个旨在维护国际秩序的非政府组织。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该组织分别召开京都会议和上海会议,就中国东北...
摘要: 本文对有关高句丽社会一直处于自然经济的观点予以批评,指出高句丽社会中期已进入到物币制经济阶段,到后期已开始拥有货币并用于商业活动。 关键词: 高句丽;货币经济...
摘要:从批判地缘政治学的角度观之,“一带一路”构想是中国领导层在新的国内、国际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战略叙事,这种叙事蕴含了一种中国对广阔的亚欧非大陆进行描述的新地缘政...
摘要: "一带一路"战略迫切要求南方丝绸之路重振历史辉煌。重振南方丝绸之路的辉煌,要把握丝绸之路丰富的历史内涵,注意发挥其复合型和双向性的功能。南方丝绸之路开通时间早,对...
摘要: 清代黑龙江地区的驿站管理,是研究清代黑龙江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化等方面不可或缺的内容。驿站从机构管理、职官设置等方面对当时清朝对黑龙江地区的管辖乃至后来...
摘要: “诸色人”一词在金代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专指金朝境内除女真人之外的渤海、契丹、奚等少数民族及居于多数的汉族人群。在制度方面,金代的民族区分更多地表现在“诸色人...
摘要: 清末《长春日报》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同盟会在吉林地区主办的一份极具社会影响力的进步报纸,在“监督地方官吏,鼓吹政治变革,牵动社会方面”,与同盟会在哈尔滨参与组...
摘要:在边疆研究之中建构边疆学和学科体系,是十多年来中国边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比较复杂的原因,这一研究进展缓慢。其看似研究成果很多,但其实并未完成独立学科的建构...
摘要:列宁对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边疆地位问题、边疆开发与边疆移民、民族主义与边疆发展等问题均有精辟论述。列宁强调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巨大,并且就其在俄国国家的地...
摘要: 本文从西方人本主义地理学的视角,通过对三江平原的史料分析,探讨清末民初时期清廷上层对三江平原和东北地区环境感知以及观念的演变,即由清末之前的“龙兴之地”变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