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中国东北移民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20世纪初至40年代中叶,日本的移民活动长达40年之久,先后实施了“试点移民”、“武装移民”、“国策移民”三个阶段的移...
摘要: 现今的辽宁省喀左蒙古族自治县在辽、金、元时期曾设置利州。利州位于辽宁西部,当辽、金、元三朝建都北京之时,这里曾是三朝的重要后方,对这三朝政权巩固有很大作用。...
摘要: “华夷一统”思想是在“大一统”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初步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完善于以后历代王朝。在治理东北边疆过程中,“华夷一统...
摘要:作者认为产生于春秋时期的"大一统"理论是为了天下统一于周天子,消除诸侯割据,是保证国家"大一统"的意识形态;秦汉以后"大一统"思想发展成为维护多民族"大一统"中国发展的主...
摘要:"边疆"概念是界定和推进边疆及相关问题研究的重要基石之一。近代以来,受外部环境与内部范式的多方面影响,国内学术界在使用和定义"边疆"概念的过程中,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时限...
摘要: 本文以清末新政为背景,主要从吉林旗务处档案入手,围绕清末吉林新式旗人学堂的开设、满文教育依然颇受重视的原因、以满文为主的课程设置、满文教育面临的困难与对策四...
摘要:古代王朝边疆朝贡制度的理论思想,发端于传统的“天下观”与“服事制”,核心是儒家的“大一统”思想,汉族统治集团汲取了“华夷之辨”思想中“华夷一体”与以“华”为...
摘要:康有为从今文经学出发,力主君主立宪和"五族合一",进行近代中国的国家建设,其中边疆建设方略是有机构成部分。康有为在世界格局中认识中国的边疆危机,把握了外藩边疆、内属...
摘要:在多民族国家建构的视角下审视游牧和农耕族群的互动会得出和传统观点不同的结论。作者在概述明代游牧行国和王朝藩属体系构建的基础上,对游牧和农耕两大族群的互动做了概...
摘要:边疆治理是当前我国边疆学研究和政治学研究的新领域。随着学者们对新的边疆形态的揭示,有必要对不同形态的边疆及其治理活动进行深化研究。陆地边疆是我国最重要的边疆形...
摘要: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设立黑龙江将军,增强了黑龙江地区的军事防御力量。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为了防御沙俄入侵,维护边境安全和领土完整,清政府...
摘要:中国边疆治理处在转型之中,形成边疆治理的现代理念、主体结构与治理模式,呈现出鲜明的现代化演进特征,但是空间思维不足,使得转型遭遇瓶颈,因此需要在空间观照下进行重构...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吉林省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辽宁社会科学院、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协办的“2009年东北边疆历史与文化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7月24日至25日在长春召开。来自北京、东...
摘要: 蛮夷观是中原王朝治边思想的基础。元明清三朝的蛮夷观,较此前中原王朝的蛮夷观发生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将广义蛮夷划分为边疆蛮夷与邻邦之夷,在边疆蛮夷中区分“熟夷...
摘要: 满族作为曾经建立过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民族,不仅创造了自己的文字——满文,而且将满文作为清朝的法定文字来推广和使用,形成了大量的满文古籍文献。这些满文古籍...
东北是清朝的发祥地,又是满、汉、赫哲、锡伯、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等多民族聚居的边疆重地,因此,清政府从康熙朝起,特置军府制度,以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镇...
摘要:"一带一路"是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下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一种新的战略性倡议,是中国与世界关系变化的产物。该倡议的提出,是中国领导人与国内外舆论互动回应的结果,从最初作为...
摘要:从批判地缘政治学的角度观之,“一带一路”构想是中国领导层在新的国内、国际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战略叙事,这种叙事蕴含了一种中国对广阔的亚欧非大陆进行描述的新地缘政...
珲春位于我国吉林省东陲,其东南与俄国接壤,西南隔图们江与朝鲜相望,为我国东北地区的边界重镇。清初,这里山林深密,野兽滋生,被清廷划为“禁山围场”,(《吉林地志·鸡林...
鄂伦春族世代居住、游猎于黑龙江中上游、大小兴安岭之间。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因承清代继续对东北进行管理,其中包括对鄂伦春族实行的各项政策。有关北洋政府对鄂伦春的政策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