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朝末年至宋以前,中原地区对于西域回鹘各部的认识程度十分有限,其原因除当时天山南北诸地回鹘政权割据、内地对之分布变化不甚了解外,还与同时期中原地区本身的政局动荡...
摘要: 日俄战争后,为挽救东北危局,以徐世昌和锡良为代表的东北地方大员试图将美国的资本引入东北铁路,通过铁路外债的形式实现均势外交。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美国被迫放弃...
摘要:“华夷”观念是中国封建王朝处理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的重要思想。鸦片战争前后“华夷”观念一直成为中国与英国之间进行交往的障碍。英国几次派遣使者访华,都因清朝所遵守...
摘要:西汉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汉武帝灭朝鲜,设四郡,其中玄莵郡即史家所称第一玄莵郡。由于处在华夏与东北边疆族群的边缘地带,因此,该郡屡有兴废迁徙,加之早期史料十...
关于清朝统治的“正统性”,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杨念群曾说:“清初的统治者虽开疆拓土,征服各类族群,占据前朝无可匹敌的广袤空间,却也只具备‘合天下之不一’的...
摘要:至少自西周开始,历史中国就已疆域辽阔,也因此逐步演化出维系和拓展大国治理的中央与地方关系。分封诸侯的西周封建制,可谓构建大国最早的制度努力,也为秦汉以后历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民族工作,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做好民族工作,其中最全面、最系统的是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70年来的实践证明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这一制度符合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体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国内(包括港台)研究概况 在国内,将伯克制度作为一个专题研究,只是本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但是,自本世纪初起,即有不少论著涉及伯克与伯克制度。尤其是三四十年代,对...
摘要: 20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东北跨境的朝鲜、赫哲、鄂温克、蒙古和俄罗斯等民族展开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著作,内容涉及相关各族的生存环境、经济状况...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伴随着沙俄对中国东北的殖民扩张,特别是在中东铁路修建、日俄战争、十月革命前后,大量外国侨民涌入新兴的哈尔滨,或是淘金,或是避难,或是辗转他处,使...
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毅然实施开放政策,在其视为“发祥之地”的东北三省,于既有的“条约口岸”之外,自辟商埠十六处。此举对东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鉴于学...
摘要 :本文考证了“突厥斯坦”、“东突厥斯坦”和“维吾尔斯坦”,得出的结论是:一,所谓的“突厥斯坦”,只是漂泊不定的,类似香格里拉那样历史地理概念。二,“双泛”传入...
摘要: 与既有清末警察的研究多停留在机构层面不同,本文从制度演变的角度来分析奉天警察制度的建立,澄清制度建立的过程以及与既定行政的关系。以往大多数研究强调警察的近代...
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进行区域历史地理研究。作为东北区域的历史地理研究成果之一,冯季昌先生所著《东北历史地理研究》已于1996年10月由香港同泽出版社出版。全书35万...
摘要 :西汉时期的赵充国在平息西羌反叛中因为提出“留田便宜十二事”而备受后人推崇,但本文通过对西汉和西羌关系的梳理,认为西汉对西羌地区的治理基本上是以因俗而治和移民...
摘要: 本文认为布彦泰向道光帝推荐林则徐至少有3次,而不是两次和1次。文分析了布彦泰推荐林则徐的背景、内容和对林则徐政治生活的影响。 关键词: 布彦泰;道光帝;林则徐;...
摘要:珲春为祖国东北边陲重镇,有清一代设八旗驻防。旗官设置经历了满洲上三旗时期与满洲八旗时期。旗官选任依据世管佐领与副都统、协领、公中佐领等世袭与非世袭两种原则进...
鲜卑语作为鲜卑民族诸部人民的共同语言,在我国辽阔的北方大地上曾长期流行使用虽然它淹没已久,详情难知,但现存古籍中所保存的汉字音译之鲜卑语也还不少,而且附释字义,成...
摘要:日韩合并是近代东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国朝野反应强烈。中国人民在同情韩国的灭亡与谴责日本殖民侵略行径的同时,更多的是进行自身的反省以及对中国内政改革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