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不但拥有辽阔的中原腹地,而且拥有广袤的陆疆和海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在中国历史的演进中,统一多民族国家和多...
摘要: 存在于古代东亚世界的朝贡体系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体系,这与近代西欧国际体系本质上不同。随着帝国主义在全球疯狂扩张,欧洲体系战胜了朝贡体系,一跃成为统治世界的...
最近几年,学者于东北亚地区民族研究多有所得,成果卓著。 通常认为,东北亚即亚洲的东北部,一般指中国东北、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俄罗斯东部和蒙古国一带。 东北亚地域广袤...
摘要: 本文依据《珲春副都统衙门档案》,阐述了珲春因面临俄日帝国主义的侵略所具有的特殊历史地位。论及在当时繁纷复杂的形势下,中朝关系的变化,以及在中朝关系方面珲春的...
12月17日,由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主办的第三届中国边疆学理论创新与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此次论坛旨在为边疆学研究者提供一个探索学科建设、充实理论前沿的平台。为...
纵观东北近现代的历史,外敌入侵、军阀统治、战祸连绵、多灾多难构成了该幅历史画卷的主色调。这不仅给东北近现代的政治、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也使东北近现代的教育受到...
摘要:民族研究中的镜像化是指从关于民族的文本镜像、专家镜像、文件镜像、事件镜像出发的一种研究倾向,镜像化的研究脱离了鲜活而生动的民族事实,导致研究成果的固化与滞后...
摘要:中华大地上主体族群的凝聚融合是推动多民族国家中国建构的主要动力,而对这些族群凝聚融合的记述是按照古代中国传统的族群话语体系书写的,“民族国家”理论是否能够对...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亚是帝国主义矛盾的重要策源地。在1895——1905年10年间,东亚局势发生巨大变化,相继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事件及日俄战争等。在东亚政治风云几...
黑龙江八旗兵以骁勇善战著称于世,迄至晚清却雄风尽丧,既而八旗制度作为落伍于时代体制危机四伏,虽经改革,终难挽颓势。清末黑龙江八旗制度的衰亡不仅对旗民产生重大影响,...
边疆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增进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对于促进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具有重要意义。新形势下,可以从加强公...
摘要:“新清史”作为一种学术思潮,是西方“内陆亚洲”研究理论运用到清代历史叙事的一个结果。“内陆亚洲”在19世纪被俄国、德国学者作为一个地理概念使用,用于亚洲区域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习近平“中华民族”思想主要包括关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
十九世纪末,沙俄在列强瓜分中国的过程中,表现得最疯狂、最残酷。自清咸丰以来,沙俄已侵占了我国东北和西北大片国土,但仍不满足,还妄图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以及蒙古、新疆等...
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如何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热议话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命运共同体、政治共同体、社会共同体...
长期以来,“东突”伊斯兰主义势力打着“伊斯兰宗教”的旗帜,活跃于中国西部边疆地区。这股宗教极端主义势力能够从最初的雏形到今日的所谓“实力壮大”,无疑是由涉及政治、...
摘要:“边疆中心”视角是相对于“国家中心”视角提出的一种理论方法。在边疆中心视角下,我们完全可以将过去视为边缘的边疆地区看作“中心”区域来讨论许多问题。其中,跨国...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种宗教信仰并存的地区。也就是说,从古至今,多种宗教信仰并存的状况是新疆宗教信仰的主要特征。历史上,新疆地区宗教信仰是相当复杂的,...
摘要: 金代契丹族官员以其语言和文化的优势,多次奉命出使宋、西夏、高丽、蒙古等周边政权,或接待外国使臣,他们在外交活动中为维护金朝的外交秩序和宗主国地位做出了重要贡...
摘要 :日本史料中的“靺鞨(国)”,是指东北欧亚大陆地区靠近日本海的靺鞨部或库页岛附近早与日本有过交流的靺鞨部族的居住地区。日本雅乐中的“新靺鞨”是靺鞨部族传统的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