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边疆地区是诸多少数民族的聚居、散居区域,这一特殊性决定了边疆研究的诸多重要内容都涉及民族研究的相关议题。中国民族学在少数民族识别和历史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要:包括政治制度在内的边疆治理制度,是历代王朝统治边疆地区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法治在边疆地区的重要体现。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较此前历朝的边疆治理制度有所发...
摘要: 本文认为,美国在日俄战争期间的东北亚政策仍然是坚持“门户开放”,但是在实现目标的手段上有了微妙的变化:着重在东北亚推动和构建“均势”格局——挺日、拒俄,建立...
摘要:边疆研究的不断进展呼唤着边疆学学科的构建,但是学者们在构建边疆学的基本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本文在梳理近代以来的边疆研究与边疆学学科构建的观点并比较中西方边疆研...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拥有丰富的国际交往思想。由于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的相互促进,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多,依赖日益增强,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大量著作中...
摘要: 《满洲实录》是记载满族先世源流及清太祖努尔哈赤事迹的官书。本文考证了《满洲实录》的前身《太祖实录战图》的来历以及与太祖实录的关系,澄清了《太祖实录战图》是一...
摘要: 在清代,有数十万人被政府流放到地广人稀的东北,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成为了东北地区的永久居民,有的还成为满族的成员,因此,研究清代流人如何转化为东北土著,对于东北...
摘要:20世纪以来,天下、朝廷两词在政治言说中逐渐边缘化。天下的淡出使得朝廷走向无用,乃是辛亥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这场革命在很大程度上并非推翻政府,而是放弃朝廷,故...
摘要: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我国民族工作如何适应新时期的要求,成为我国民族问题研究和民族工作中的重大课题。最近几年来,有的学者认为,我国民...
摘要:作为观察中国历史变迁的一种整体性的空间视角,拉铁摩尔提出的“区域研究法”是以战略区与经济区关系整合为切入点。在处理俄国与内亚的问题方面,必须使清朝动员举国上...
摘要: 民族构成问题是民族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特定民族的族源及其组成成分,最能体现出特定民族的民族特点。本文将以吉林师范大学独存的八旗家谱作为最主要的史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结果,这一理论的形成离不开中国各民族以及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也吸收了部分合理的西方民族理论成分。中国特色社...
摘要: 清代在东北的驿站没有完全承袭明代,而主要是以防御沙俄为背景逐步发展而成。在功能方面,保持东北与中央的有效联系,诸如文报传递、物资转运等是其基本功能。同时,由...
摘要: 本文依据典型遗址层位关系、器物形态比较、碳14测定数据等材料,将东北11个文化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自早至晚区分为三个阶段七个时期,确定了各种文化所处的时空位置。分...
摘要:在边疆对于国家发展意义日渐凸显的背景下,我国的边疆研究在持续升温。然而,边疆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却未被聚焦,其中的一些认识已经不适应今天的现实。为了边疆研究...
摘要:中华民族“名”与“实”问题再次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盲目崇拜具有西方中心主义特点的民族-国家理论,必将在理论和实践上制造更多混乱和误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
摘要: 日本在长期侵略中国吉林乃至东北的过程中,不仅在军事上以武力野蛮屠杀,在经济上进行疯狂掠夺,同时,为了摧毁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与抗日精神,对广大沦陷区的文教事业...
摘要: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拒绝承认东北朝鲜族的政治地位,指定其为“外侨”,对他们的资产进行扣押,“政治土匪”们更是无以复加地欺凌他们。但中国共产党则认定东北朝鲜...
摘要:本文考察了汉至元时代正史中有关周边、域外的叙事结构,认为汉唐时期逐渐形成了官修正史中周边叙事的范式(“四夷模式”):在全书列传部分呈现“先诸传次夷狄”的格局下...
摘要:国家疆域形态是边疆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疆域的根本属性是国家属性,在国家形态的演变历程中,主权体制的出现和发展对疆域形态的影响是根本性的。从非主权时代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