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拂去的历史阴影 这是一本不足15万字的著作,卷首有几帧书中主要人物罗章龙以及他在1936年拍摄的游览华山、青岛的照片和晚年所写诗文的手迹。其中一首七绝诗云:“骊山兵谏建...
中国知识分子从一战终结与五四运动开始到北伐与国民政府成立,为克服共和革命崩坏的惨状,重新摸索新的国家建设方案,营造了有关国家建设方案的话语空间,有所谓国民会议召集...
四平之役的军事斗争结局,决定了国共合作第二次破裂的政治结局,1946年6月至7月的国共南京谈判,正是这一政治结局的最终体现。 毛泽东曾于四平失守后对长春问题做出三种估计,其...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是中国20世纪现代化的三面伟大旗帜。他们的现代化理论,实际上勾画了20世纪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三种模式。通过对这三种现代化模式的比较和评析,我们就可以...
1986年7月11日,中国正式照会GATT秘书长,要求恢复中国关贸总协定创始缔约国地位,中国希望重新成为关贸总协定的成员。对此,在关贸总协定内部引起一些争议,似乎对中国关贸总协...
国民党执政初期,中国农村社会仍然是封建的生产关系占据着主导地位,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延续的社会矛盾继续普遍地存在,同时,这一时期由于连年遭受自然灾害侵袭,农民的生存环...
抗日战争结束前后,由于中国与美苏结盟共同抗日和中国内部国共矛盾日益尖锐等原因,围绕中国政局的发展,在美苏国共三国四方之间形成了独特的互动关系。直到1949年中共取得全国...
近年来在对中国近代自由主义史的研究中,一个长久以来不为人所知的小团体--平社,逐渐浮出水面,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历史的复原。然而关乎此的发掘还仅仅只是开始,(注:据笔...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根据我国是农业大国、工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且地区分布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把实现工业化和生产力布局平衡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在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上...
西学东渐在近代上海最突出的表现,主要是广方言馆、格致书院和幼童出洋留学,这些举措培养出第一代科技人才,对思想文化领域的风气开化、启蒙当时人们的近代意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了缓解财政困难、争取民心以及巩固其在党内派系斗争中的地位,也为了打击北京政府、树立“独立国家”的形象,很快就宣布实行关税自主、裁撤厘金和统一...
近年来,社会思潮成为近现代史研究的一个新视角,但是,在出版的几种《中国近代社会思潮》(注:同一书名的论著有3部:黎仁凯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高瑞泉主编,华东...
如果以1958年4月河南遂平县诞生第一个大公社为起点,以1962年2月中央发出《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为终点,大公社制度(注:有的学者认为:“公社化运动可...
“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的相继爆发,极大地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不过,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这种影响表现的方式和达及的程度有所不同。上海银行公会是...
技术观指某一时期人们对技术的总体评价,它涉及到人们对技术发展的总体看法,对技术功能的认识,技术实践与其他社会实践的关系等诸多方面。国家技术观对国家技术发展战略、技...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96年西安事变,张学良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学术界对促成张学良思想转变的主客观原因已有较深入与广泛的探讨,笔者在阅读史料时又有新的发现--当时以“抗...
中国传统学问体系“以治道为中心”而类分经史子集四部,然四部知识的性质不是相对而不相关的,乃是相类而相通的。如《汉书·艺文志》把史书附属于《春秋》类,模糊了经与史的界线...
报纸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舆论工具。《大公报》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接办后,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最有影响的民办报纸之一。它记载着国人为现代化奋斗的历史,记录...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外交,近年来已经成为海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诸如战时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旧有不平等条约的废除、对美英等大国外交新局面的开拓,均已有不少论著问世,...
“超英赶美”是毛泽东在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形成的重要思想。深入研究这一思想,对推进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