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37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一场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日本本土自始至终没有成为直接的战场。而中国,不仅沦陷区与其周边地区,甚至整个国家都直接或间接地...
摘要:一战爆发后,为保全自身利益,北京政府因求中立而不可得,开始筹划加入战后和会。在进行理论探讨的同时,先派驻巴西公使刘式训赴欧调研,继之以外交部参事夏诒霆为特使...
摘要:战后中共中央的土地政策经历了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频繁变动。战后开始至1946年3月是坚持既往的减租减息政策;1946年3月下旬开始同意在减租减息基础上加上反奸清算斗争;...
摘要:中共四大是党的历史上一次重要会议。本文从党的奋斗史、理论探索史和自身建设史三个方面,考察了四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关注到四大所作议决案中的三个首次:一是提出内...
新外交史学①是针对传统外交史学而言的,在美国学术界兴起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其标志是美国外交史学界对传统外交史研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诸如迈克尔亨特、入江昭、迈克尔霍...
烟毒之害,贯穿于中国近现代的始终,而有愈演愈烈、后来居上之势。经过民国初年短暂的遏制之后,与军阀割据及政局长期动荡相适应的,则是北洋政府及国民政府对于禁毒的愈来愈...
摘要:在甲午战争至日俄战争的十年中,日本的蔑视型中国认知从形成到固化直线发展,其优越型自我认知因三国干涉还辽一度受挫后,又经历了庚子事变和日俄战争之后的两次提升。...
引言 在1922年6月中共旅欧党组织[①]成立大会上,周恩来曾提出:我们党组织是新建立起来的,党员的思想水平还不高。因此,当前的任务,应着重于思想建设,即加强共产主义的思想...
摘要:本文梳理了清初有关罗刹名称的各种记载,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考察早期中俄两国相互接触和交往的史实,对罗刹和俄罗斯名称来源做了详尽的考述。认为汉语罗刹即清...
摘要:周恩来与胡适都属于中国20世纪叱咤风云的人物,但走的道路不同:一个是革命领袖,一个是改良主义者。纵观二人的关系,五四时期是一个交合点,共同推动了一个新时代的到...
摘要:政治动员是中共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手段。新闻宣传服务于政治动员,是其不可或缺的一环。上海四反运动期间,新闻媒介对资产阶级的报道,从理论到实践,由表及里,由浅入...
【编 者 按】西方史学理论自19世纪以来的发展演变是一个不断发生范式转换的过程。大约从本世纪初开始,西方史学理论进入了一个旨在调和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所谓后-后现代主...
本年7月7日,在台北参加纪念抗日战争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午听完马英九的演讲,下午就轮到我评论台史政局前局长傅应川先生论抗战期间共军发展策略及影响的论文[1]。在指出论...
摘要:1894年明治政府以国运相赌,挑起中日甲午战争。这场侵略战争摧毁了东亚传统国际秩序,成为日本武力崛起、扭曲中日两国关系的历史拐点,东亚国际格局面目全非。甲午战争破...
摘要:《德华汇报》、《青岛新报》和《山东汇报》三份德文报纸,是德国在青岛创办报纸的典型代表。它们的出现以及新闻业的发展,伴随着德国割占胶州湾的进程。作为传播信息的...
摘要:1963年至196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政府,进行了多轮建交谈判。中方认为,建交的前提是法国政府与台湾断交,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法方出于...
摘要:在中西交通,尤其是中英关系研究方面,英国著名传教士汉学家、牛津大学第三任汉学教授苏慧廉曾以一名在华近30年的见证人的视域详细考察了中国与英国的历史交往、相互影...
摘要:甲午战后,中国人并未因战败受辱而裹足不前,反而痛定思痛,以知耻而后勇的精神与气魄,主动向日本学习,掀起了近代中国轰轰烈烈的留日运动。刚刚摆脱半殖民地危机的日...
摘要:帝国主义侵藏史不仅是藏学研究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自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60多年来,该领域各方面论题均有所涉及。具体而言,1949年~...
摘要:从1958年5月发生的长崎国旗事件造成中日关系严重倒退,到1962年11月实现半官方外交,中日关系出现了巨大转变。在此期间,周恩来充分发挥其杰出的外交才能,为打开中日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