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过对沈垚西北史地研究经历的回溯,从一个侧面考察了清代学术史上被后人称为显学的道光年间西北史地研究学术活动的进行过程。认为因中国传统学术特点影响、受中国...
摘要: 1928年国民党统一中国后,特别是中东路事件发生后,由于受到1927年中苏关系因革命问题而破裂的影响,《大公报》等报刊均站在政府一边,把政治意识视为中苏关系的决定因素...
内容提要: 本文分析了辛亥革命时期社会达尔文主义传播的五个特点——保种救国的心灵、完整体系中的选择、两派政治分野的哲理基础、正反两面效用、歧义中的互补,强调指出,辛...
内容提要: 五四运动,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因外交事件的刺激而导致的集体性民众抗议运动,其中 ,上海是最重要的中心之一,运动中当地民众反应甚烈,包括许多下层民众都有不少集...
摘要: 地方自治是相对于中央集权而言、基于分权原理而设计的一种地方政治制度,它强调一定区域内住民的自主精神和民主权利,是现代社会治理一国之地方的一种科学方式,也是一...
内容提要: 19世纪中叶出现的“富强”观念和19世纪末期传入的“天演进化”观念曾相互撑持,绵延不绝地通贯于此后一百多年的历史之中。在长久地溺于天下意识、地方意识和家族意...
孙中山与日本的关系是近代中自关系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达3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孙中山先后出入日本16次,在日本驻留时间累计达9年6个月,是他整个革命生涯的近1/3。他与日...
摘要: 孙中山是民初开国一代领袖中与美国渊源关系最为密切的政治家,无论是他的革命思 想或建国理念,都与美利坚合众国的经验密切关联。即便是他晚年的政治转向,也是他对美...
内容提要: 中国传统社会人们的择偶观念一向表现较为含蓄,“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仅开启了思想启蒙之牖,而且也打开了自由恋爱之闸。其时的报刊杂志是知识男女青年获取新婚恋观...
摘要: 重庆谈判就其政治范畴而论,是国共围绕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的政治对立,展开的若干次对抗中的一个回合。中日战争结束之际,由于美苏分别确认国民党政府的惟一合法地位,...
摘 要: 港台及海外学者对陈独秀的研究,有片面性、失误处,但对于我们更好地研究陈独秀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 键 词: 港台学者 海外学者 陈独秀研究 作者简介: 陈辽,原江苏省社...
内容提要: 咸丰初年,太平军北上进入湖南、湖北,当地民众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抉择:或是站在“异端”的反叛者一边,积极响应并投身到起义的洪流中去,成为太平军阵营中...
内容提要: 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是中日近代经济关系的核心内容之一。从双方贸易的成果来看,1931年和1871年相比,中国对日本的出口额增长了224倍,日本对中国的出口额增长了155倍...
摘 要: 近年来,编撰中国基督教通史的问题已经引起中国学者的重视。截至现在虽然已经出 版了许多通史性著作,但却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1.教内作者为主,护教色彩较浓厚,缺乏...
摘要: 清末民初西部省区或因生态环境严重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或受交通状况阻隔,与市场特别是国际和国内各省区间商品运销网络联系稀疏,阻滞了农产品商品化的进程,其间出现...
内容提要: 本文根据约瑟夫·奈对“软权力”的定义,将“软权力”的要素归纳为:文化、意识形态和制度的投射性,倡导和建立国际制度安排的能力,以及对价值和体制的认同性三个...
摘要: 本文重点论析了以往较少论及的近代中国西部内陆边疆的通商口岸及其与所在地区的互动关系,指出近代中国东西部的商埠及其货物流通和商贸交易呈现很大差异,受各种因素制...
摘要: 蒋廷黻是著名的外交家和外交史学家,但对他的外交思想,迄今尚无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文章通过初步探究,基本弄清了蒋廷黻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及其在对待“东北问题”...
摘要: 上海作为远东地区的重要港口,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曾经历了一系列的外交考验。日俄战争时期的上海外交表明,清政府的局外中立政策在上海虽然受到挑战,但最终还是得...
王学典,郭震旦:重建史学的宏大叙事 全球正在“化”为一体,而史学研究的“碎片化”却大行其道,这一错位清楚折射出当今史学研究的“不合时宜”。近二三十年间,在后现代史学...